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开普勒定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开普勒定律是由德国天文数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1]所发现、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他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发现了第三条定律。

开普勒幸运地得到了著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所观察与收集、且非常精确的天文资料。大约于1605年,根据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资料,开普勒发现行星的移动遵守着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同年年底,他撰写完成了发表文稿。但是,直到1609年,才在《新天文学》科学杂志发表,这是因为布拉赫的观察数据属于他的继承人,不能随便让别人使用,因此产生的一些法律纠纷造成了延迟。

在天文学与物理学上、开普勒的定律给予亚里士多德派与托勒密派极大的挑战。他主张地球是不断地移动的;行星轨道不是圆形(epicycle)的,而是椭圆形的;行星公转速度不等恒。这些论点,大大地动摇了当时的天文学物理学。经过几乎一个世纪的研究,物理学家终于能够运用物理理论解释原理。牛顿应用他的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严格地证明了开普勒定律,也让人了解了其中的物理意义。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的三条行星运动定律改变了整个天文学,彻底摧毁了托勒密复杂的宇宙体系,完善并简化了哥白尼日心说

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的第一定律,也称为椭圆定律、轨道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为等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角动量守恒

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半径平方成反比。这是艾萨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

视频

开普勒定律 相关视频

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计算出开普勒定律,共算了7遍,过程艰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