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昌龍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建昌龍屬
圖片來自adinosauraday

建昌龙属学名Jianchangosaurus)是一镰刀龙类恐龙,生存於距今约1.26亿年前白垩纪早期的中国

模式标本发现于辽宁省义县组,是一副几乎完整的幼体骨骼,只缺少尾巴的末端。建昌龙是一种体型小、体重较轻、两足、地面生活的食草动物,估计可以长到2m长,臀部高约1m。

发现与命名

模式标本41HIII-0308A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建昌县义县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购买了该标本,并在准备过程中将错位的骨骼重新复位。模式种义县建昌龙Jianchangosaurus yixianensis),属名意为“建昌县的蜥蜴”(来源于中国辽宁省的一个县的名字,即化石发现地;希腊语单词“sauros”(σαυρος)意为“蜥蜴”)。种名是指义县组;拉丁语后缀“-ensis”意为“来源于……的”。该属由蒲含勇、小林快次、吕君昌、徐莉、吴炎华、常华丽、张纪明以及贾松海于2013年命名。[1]

叙述

建昌龙的模式标本41HIII-0308A是一具几乎完整的幼年恐龙骨骼,只缺少尾巴的末端部分。建昌龙估计臀高1m,长约2m。格雷戈里·保罗估计模式标本个体重量约为{20|kg。

该属有五块骶椎,这种情况与其他基础镰刀龙类相似。肱骨长158.5mm,比肩胛骨短约7%。尺骨的长度为12.43cm,是肱骨的78%——这接近于在基础镰刀龙类铸镰龙的身体结构中观察到的比例(77%)。耻骨比坐骨长20%,向前方突出,没有“后腰型”的状况。胫骨比股骨长1.5倍,这是镰刀龙类中已知的最大比例,与恐龙爬行习惯的发展密切相关。[2]

区别解剖特征

根据蒲含勇等人2013年的研究,建昌龙可以根据27颗紧密排列的上牙齿来区分;眶前窗的背缘由上颌骨鼻骨泪骨构成,但大部分边界由鼻骨形成;眶前窗边缘没有颧骨;一个较短的间隙存在于齿骨前端;齿骨上的牙齿有凹的唇面和凸的舌面(除了六颗前牙外,所有的牙齿都有这种情况);在前背椎骨中缺乏突出的隆起;前尾端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横截面,关节面高而宽;手爪骨稍微弯曲,其屈肌结节位于关节面的腹侧;髂骨浅而细长;围绕杯足窝的脊与髋臼缘汇合;耻骨领之间有广泛的接触。

颅骨与齿列

颅骨保存良好,几乎完整,只缺少腹侧泪骨、后颈颧骨眶后骨方轭骨上隅骨。建昌龙有27颗上颌牙齿和大约25至28颗齿骨牙齿。然而,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上颌前部是没有牙齿的,他们假设它的上颌前部被覆盖。前颌骨侧面颊缘有一系列的孔,这也支持了这一点。相比之下,在大多数现代鸟类中,喙持续生长并脱落,在某些物种中,其颜色随季节而变化。[3]

下颚前部向下翻转,与上颚上的喙相配合,起到采摘食物的作用。头骨长23cm,比股骨长10%,这是北票龙所不具备的条件。该属颅骨的衍生特征强烈暗示了它对食草的适应性。

建昌龙有27颗上颌牙齿和大约25到28颗齿骨牙齿。牙齿上的牙冠随着向颅骨后部发展而变小。上颌的牙齿表现出“传统”的牙齿形态,即面向口腔外部的牙齿表面是凸面的。下颚的牙齿具有相反的形态,即面向外侧的牙齿表面是凹的。蒲含勇等人2013年指出,这种牙齿形态很可能在进食时使咬合力最大化,以切割植物材料的纤维,类似于鸟脚类和角龙类。

羽毛印痕

在化石中发现了一系列宽而不分枝的羽毛印痕(只有远端可见)。根据它们的形态,这些印痕被认为是原始羽毛,与北票龙颈部发现的羽毛相似,这些羽毛是在同一地层收集的。作者指出,长而宽的丝状羽毛(EBFF)的出现表明它们可能被用于视觉展示。

个体发育

唯一已知的建昌龙化石是一具亚成体的骨骼。支持此个体发育不成熟的形态学证据包括观察到所有颈椎和背椎骨,以及颈椎肋骨和骶骨椎体的椎体弓软骨结合是敞开的(即没有融合)。肩胛骨和喙突也未融合,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本属的一个个体发育特征,也表明它是一只幼龙。然而,这种情况也可以在某些成年基础镰刀龙类身上观察到。[4][1]

參考文獻

  1. 1.0 1.1 Pu, H.; Kobayashi, Y.; Lü, J.; Xu, L.; Wu, Y.; Chang, H.; Zhang, J.; Jia, S. Claessens, Leon, 编. An Unusual Basal Therizinosaur Dinosaur with an Ornithischian Dental Arrangement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PLoS ONE. 2013, 8 (5): e63423. PMC 3667168. PMID 23734177. doi:10.1371/journal.pone.0063423. 
  2. Coombs, W. P. Jr.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ursorial adaptations in dinosaur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978, 53: 393–418. doi:10.1086/410790. 
  3. Bonser, RHC; Witter, Mark S. Indentation hardness of the bill keratin of the European Starling. The Condor. 1993, 95: 736–738. doi:10.2307/1369622. 
  4. Brochu, CA. Closure of neurocentral sutures during crocodilian ontogeny: implications for maturity assessment in fossil archosaur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6, 16: 49–62. doi:10.1080/02724634.1996.1001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