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盗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布氏盗龙(属名:Buriolestes)是一属早期蜥脚形亚目恐龙,来自三叠纪晚期巴西南部巴拉那盆地的圣塔玛莉亚组。
属下包含单一物种:模式种舒氏布氏盗龙(Buriolestes schultzi)于2016年命名。
发现及命名
正模标本ULBRA-PVT280于2009年在巴西圣若昂-杜波莱西尼的布黎奥尔山沟发现。这些岩石属于圣塔玛莉亚组的一部分,地质年代为卡尼阶。标本由单一骨骼组成,保存了部分头骨、脊椎、左前肢、左后肢。同时还有另一副较小的骨骼,可能代表著少年个体或别的分类单元。两个跃蜥个体也保存于附近。
更多遗骸于2015年发现、2018年发表。这些包含一具几乎完整的骨骼,编号CAPPA/UFSM 0035标本保存了一个完整的头骨以及除了尾椎外的大部分骨骼。来自布黎奥尔地点的其他恐龙骨骼可能也属于布氏盗龙,但它们的分类仍未定;包含一个股骨(ULBRA-PVT289)、一个个体的臀部和后肢部分(ULBRA-PVT056)、以及一个单独的枢椎(CAPPA/UFSM 0179)。这些发现使布氏盗龙成为已知最完整的三叠纪恐龙之一,与始盗龙、黑瑞拉龙、腔骨龙并列。[1]
2016年,正模标本被叙述并命名为新属新种舒氏布氏盗龙(Buriolestes schultzi);属名以布氏家族为名,加上希腊文字尾-lestes(盗贼);种名纪念古生物学家希瑟·舒茨(Cezar Schultz)。保存良好的额外标本于2018年被叙述,而CAPPA/UFSM 0035标本的脑壳于2020年被更详尽的描述。[2]
叙述
虽然布氏盗龙在外表上类似掠食性兽脚亚目恐龙,下颌带有细锯齿并略微弯曲的牙齿,非常适合肉食性,但它其实是植食性蜥脚形亚目的原始物种,最终将演化至体型巨大的蜥脚下目。布氏盗龙所拥有的典型蜥脚形亚目特征包括下颌尖端向下弯曲以及肱骨上的长三角肌嵴,但缺乏蜥脚形亚目普遍的小头和加大的鼻孔。胫骨末端内髁向后突出,这是它的自衍征。
以布氏盗龙来看,其耻骨轴笔直,而后期蜥脚类演化成扩张的裙带状、兽脚类则构成靴状、所有鸟臀目反转并与坐骨平行。其他将布氏盗龙与其他蜥脚形类区别开来的特征有:髂骨前部扩张(髋臼前突)很高;耻骨外缘倾斜;股骨大转子构成一个骨干;第五趾的跖骨很长。
参考文献
- ↑ Müller, Rodrigo T.; Langer, Max C.; Bronzati, Mario; Pacheco, Cristian P.; Cabreira, Sérgio F.; Dias-Da-Silva, Sérgio. Early evolution of sauropodomorphs: anatom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 remarkably well-preserve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f southern Brazil.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 May 2018, 184 (4): 1187–1248. doi:10.1093/zoolinnean/zly009 (英语).
- ↑ Müller, Rodrigo T.; Ferreira, José D.; Pretto, Flávio A.; Bronzati, Mario; Kerber, Leonardo. The endocranial anatomy of Buriolestes schultzi (Dinosauria: Saurischi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brain tissues in sauropodomorph dinosaurs. Journal of Anatomy. 2 November 2020. ISSN 1469-7580. doi:10.1111/joa.13350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