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居士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居士林4

中文名称;居士林

成员;佛教信徒


居士林是佛教居士们学习教理、开发智慧、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活动场所。居士林坚持以"爱国爱教、弘扬正信、利乐有情、净化身心"为宗旨。此外,还建立了藏经楼佛学阅览室,以供居士信众研习佛理,净心修持。居士林在管理上有一整套严格而健全的公约和守则,设立了办公室、治安消防组、财务组、接待组、后勤组、医务组、服务部等十二个职能部门,每个部门都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居士们的整体素质由此得到了不断提高。

居士林1918年创始于上海。1923年改名世界佛教居士林,聘谛闲印光太虚为导师。1926年居士林扩大规模,设讲经、皈戒、出版、图书、研究、宣传、利生等部,兼办各种社会慈善事业,如出版《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等。在上海居士林影响下,各地也陆续建立不少居士林。其中著名的有1929年成立于北平的华北居士林;以及特重密宗复兴的天津居士林;1932年成立于长沙湖南居士林。

组织起源

"居士林"是近代佛教界知识份子为了研究佛学,修习佛法而设之在家学佛组织。居士林这名字的起缘可追溯至公元一九一七年上海佛教界热心人士沉惺叔王与楫陈宪等居士,访问当时上海佛教知名人士王一亭居士、太虚大师、普陀山了馀法师商讨组织居士学佛道场,提倡居士参与宏法利生的工作,后王与楫居士被邀请在上海锡金公所讲演佛法。一九一八年十一月上海佛教居士林正式成立,推王与楫居士为林长。这是佛教居士林的组织第一次被公诸于世。

发展延续

自从杨仁山提出"居士佛教"的概念后,欧阳竟无不断的推动,吕徵的实践,最后居士佛教便大行其道,居士参与佛教事业的建设成为一股风气,也使有识之佛教居士脱离寺院自组学社,念经会、莲社、佛学研究会,最后佛教居士也脱颖而出。

佛教居士林最早成立者可算是上海佛教居士林,发起于一九一八年,当时上海佛教居士林是集合了当时上海文化教育学术及商界精英于一堂,共同一心一体要振兴佛教,发扬佛教文化,恢复中国佛教在文化界的地位,也树立起正信宗教的意识,带动改革当时糜烂的中国社会风气,重振人心,唤醒民族的醒觉,反抗欧美殖民地侵略主义,振兴中华,以佛教的信仰做为团结民族精神,以佛教文化再次带动和刺激中华文化的再出发,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文人学士官宦商贾,包括文化、艺术、教育界人士都对佛学的涉猎,中国佛教文化因而重现,也使到当时人民的民族意识高涨,和爱国情操同发,佛教文化的发展,也开拓了中华民族的自尊。

地理分布

上海佛教

上海佛教居士林于公元一九一七年被提出后,一九一八年正式成立,当时的会所设于上海海宁路的锡金公所,历经一九二二年改组一分为二,第一部份由王与楫居士、朱石僧居士、李经纬居士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林所留在锡金公所内,推周舜卿居士为林长,第二部份由沉辉居士、关同之等居士另建立上海佛教净业社,社址在赫德路,即今日的常德路觉园内,推施省之居士为社长,迄至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改名为上海佛教居士林,一九五六年居士林和净业社合并改名为上海佛教净业居士林,一九六四年又和上海佛教信众会合并又恢复上海佛教居士林原名,林长公推余伯贤担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居士林停止活动。一九八三年文化革命结束,中国社会回归正常,佛教活动恢复活动,上海居士林的活动也略有改善,一九八七年上海佛教居士林的宗教活动正式恢复,恢复后的第一任林长公推唐淞源为林长,当今中国佛教学者蔡惠明居士为副林长兼总务长,同时也是上海佛教月刊之总编辑职。

上海佛教居士林,位於上海市常德路四百一十八号觉园内,是上海最重要的佛教居士团体。[1]

上海佛教居士林,始建於一九一八年,由居士王与楫(仙舟)、沈辉(心师)等发起组织,推举王与楫为第一任林长。安借海宁路金公所为林址,后迁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新闸捕房对面。据《上海佛教居士林暂行规约》规定,该社以「集在家善信,熏习佛法,力行善举,宏扬佛教,自利利他为宗旨」。计划所办事业有演法堂、图书流通部、莲社、放生会、布教团、图书馆、编译社、慈善布施团、博物馆、俱乐部等十类。一九二二年,除图书馆、编译社、博物馆、俱乐部外,其馀组织均已设立。是年经协商改组,上海佛教居士林一分为二。沈辉、系之等将上海佛教居士林爱文义路林址改组为「上海佛教净业社」。王与楫朱石僧等另组「世界佛教居士林」,迁回海宁路锡金公所。世界佛教居士林自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七年期间,致力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出版通俗佛学书籍,建立佛学图书馆(藏书总数最高达五千种,一万馀册),创办《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组织佛学研究会,开展讲经活动,创建社会小学,并兴办施医、施材、放生、借本及赈灾等各种慈善事业,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上海佛教的复兴,影响甚大。一九二六年於闸北新民路、国庆路口自建新林所,此后数次扩建。一九三七年后,日军侵沪,林所毁於战火,世界佛教居士林渐趋衰颓。

上海佛教净业社组建后,亦广兴佛来,社众日增。一九二六年,居士简玉阶将南园(今常德路觉园)舍出,作为社址。园中佛堂、会堂、假山、石池、亭榭、归净业社所有。又增建二层大讲堂及两幢三层的法宝图书馆。该社创办了《净业月刊》等数种佛教刊物,建立佛教图书馆,成立「净业莲池海会」,设立难民改容所、净业教养院、兴办慈善事业,启建盛大法会,开展讲经活动。其规模影响虽稍逊於世界佛教居士林,但因地处觉苑,房屋宽敞、环境优美,成为许多盛大法会的举办场所,国内外知名佛教界人士来沪讲经说法,也均以该社作为欢迎场所和寓所。如九世班禅来沪常以该社作为弘法和驻锡之地,他圆寂后,又在此设纪念堂,建立金刚道场。因此在上海近代佛教发展史上,该社有著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文革」后,上海佛教居士林恢复宗教活动,以觉园旧起来为林址。经十几年修整建设,殿堂重光,法缘复盛,重新成为国内影响巨大的佛教居士林团体之一。现该林主要建筑有大讲堂、香光堂等,佛教图书馆也已重向信徒开放。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418号

北京佛教

北京佛教居士林创建于公元一九二六年,创始人胡瑞霖居士,胡老居士早年留学日本,学政治、经济,民初任职于湖南湘江道伊、福建省省长,以及黎元洪总统顾问,他亲近太虚大师,受大师熏陶而后放弃从政改学佛法,追随太虚大师,协助大师创办"武昌佛学院",后迁居北京,在北京创办"藏文学院"后改"赴藏学法团",派送法尊法师等二十馀名汉僧赴西藏学习藏密,赴藏经费由胡居士负责。[2]

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是华北佛教居士林,自一九二六年创林以来,历代高僧大德均列常在该林弘法、传戒、灌顶,该林并有定期举行法会、诵经、斋僧、放生。当时佛教界知名人士周叔迦居士在一九三七年管理该林。一九五八年文化大革命,北京居士林因而停止活动,林所被徵用为工厂及机关宿舍。文化革命结束后,一九八0年暂借北京广济恢复活动,后经过多方面协调,北京西安门大街129号之房产才顺利回归北京佛教居士林,当前正在进行重建工作。该林当前之林长为副林长杨德能、胡继欧两居士(继欧居士是胡瑞霖老居士之女儿),杨德能老居士亦兼任该林总务长,杨老居士是佛学造旨甚高,早年亲近不少大师,追随法尊法师,对藏传佛教有很深湛的研究。

北京佛教居士林原名华北居士林,系由当时社会名流、佛教界耆宿胡公瑞霖(字子笏别号妙观)偕同北京在家佛教信众,共集净资,购置西安门大街129号全部房产,房契勒石,告诫来者,申明永为居士道场,不得变卖典当。旨在弘扬正法,救济众生,学修并重,显密兼弘。启迪智慧,净化人心,阐佛法于万代,殖慧田于千秋。

发展

自成立,法筵隆盛,亟亟以宏扬正法为务。经常奉请高僧大德――太虚、常惺、慈舟、倓虚、能海、道源等诸长老莅临传戒、弘法。并常礼请蒙藏活佛为林众传法、灌顶。一年之内,讲经至一百余座之多,听者云集,多为各大学学生。并组织僧众佛学观摩会,培养人才,鼓励青年僧伽精进。定期举行念佛、诵经、斋僧、放生等法事。创办藏文学习班、佛画班等。抗战军兴,胡公提倡,组织成立救护队,至各医院为招待或看护员,救助伤员,筹措物资,赈济难民。道风所被,或益者众。是时佛法,稍具振兴之势。

不唯国内负有盛名,在世界佛教界亦颇有声望,多次与外国佛教团体交流。英国伦敦摩诃菩提学会副会长包乐登居士在本林受瑜伽菩萨戒。奥地利僧人照空法师美国僧人孤云默斋法师、哈佛大学教授霍金美国福开森博士、荷兰高罗佩博士等均来林访问。

1936年,胡公移居五台潜修,佛学家大善知识周叔迦,继董其事,接续法筵,与上海佛教居士林南北并称,极一时之盛。创北平佛教图书馆,设研究室,整理和编纂佛教的文物资料,例如佛教金石志、佛教寺塔志、佛教经籍志、佛教论文志、佛教史料类编、古师遗说等。著名学者汤用彤、朱光潜、林宰平、俞平伯等均曾来林参加佛学专题座谈会。

1958年本林房产被外单位辗转占用,作为家属宿舍,活动停止。1979年5月在本林名誉理事长赵朴初居士、本林导师正果法师关怀和支持下,假借广济寺恢复活动。延至1994年经本林同仁多方奔走,依法呼吁,得以渐次收回林址。唯殿宇及办公用房皆已残破,蒙海内外诸方大德鼎力支持,众林员善信共襄善举,2001年8月8日,举行修复竣工暨佛像开光双庆盛典。

正果导师圆寂后,共同礼请明旸法师、传印法师、净慧法师、确西活佛、联颇活佛、图布丹住持继任导师。赵朴初居士往生后,礼请启功先生继任名誉理事长。

本林是经北京市社会团体行政主管机关核准注册登记的社会团体法人。当前林员发展已逾千人,林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办公室、财务室、图书资料、法务、教务、研究、流通处等部门。定期举行法会、讲座、传戒、放生、助残、赈灾、助学等活动。

建林迄今七十余年来,俱由历任政府核准立案,许为北京在家学佛信众之正规团体,研究佛教理论与修养兼办社会公益事业,对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心、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相应贡献。

天津佛教

天津佛教居士林坐落在天津市东南十城角,南开区东南角清修院胡同10号,是沪、京后所建之居士林组织,其创建于公元一九二八年,由卸任国民政府之军政显要如,靳云鹏孙传芳龚心湛发起,津沽望族李善人捐出家庙"清修院"为林址,中国近代高僧均有到该林宏法,民初者高僧虚上人便在居士林披黄袍,剃度处。天津居士林也因文化革命而停止活动,平反后在一九八八年恢复活动,当前天津居士林由李可家居士出任林长,李莉娟居士为副,李居士系近代著名高僧弘一大师俗家孙女。李可家居士及李莉娟两居士年青有为,又热衷佛教事业对佛学亦有相当造旨。

天津居士林位于东南角草厂庵清修院胡同10号,占地752.27平方米,建筑面积700.52平方米。由大雄宝殿和两侧配殿组成,建于清末民初。

居士林前身是"清修院",原是天津八大家"李善人"李春城的家庙。李家于l917年从北京怀柔县资福寺请来清池和尚住持清修皖,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题匾额"清修禅院"。后军阀混战,直鲁联军进驻天津将清修院封闭。1928年北洋政府倒台,清修禅院重归李家。1933年靳云鹏联合孙传芳等人与李春城之长孙李颂巨商妥,将清修禅院改为"天津佛教居士林",勒云鹏任林长,孙传芳为副林长并自封为"首席居士",并规定每周日居士来居士林诵经,由富明法师主讲,当时信徒甚多,达千人以上。

1948年以后由宝菡法师任住持,1950年靳云鹏病逝。1952年居士林关闭。"文革"期间遭破坏,后改为街办工厂,1982年在南开区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将街办厂迁出,重修了居士林,恢复原貌,开展了佛事活动。

居士林中供奉着两尊鎏金铜佛,"毗卢遮那"和文殊菩萨,系明朝宣德年铸造,"文革"期间被移置大悲院,82年12月居士林重修告竣,于翌年2月24曰重新迎回居士林供奉。

居士材现任林长李可家,任天津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副林长兼总干事李莉娟,任天津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

平安佛教

平安佛教居士林位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地处梧田慈湖吹台山麓,四面环山,松竹苍翠,瑞气霭林,风景幽雅,全林面积达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林内诸多殿宇均按古式丛林风格建筑,依山取势,飞檐爪角,雕梁书栋,庄严巍峨,整个居士林掩映在青山翠竹之中,显得格外清净庄严。

《永嘉县志》记载,居士林前身系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所建的"法济寺",至清光绪年间,因慈湖南村的平原寺倒塌,后经拆毁拼建,改名"平原寺",至"文革"期间与其它寺院一样遭到很大破坏,只剩残壁断墙,尽成废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3年当地信众着手重建平原寺,但终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建了"仓库"式三间简殿,至1987年城区青年居士余大定受当地信众之请,带十多名居寺,将三间简殿凑成五间,暂作大殿,并在左右配建了十间卧房,开始有了安身学修佛法之地,并定名"平安佛教居士林",此后林内居士不断增加。1991年1月,得到瓯海县(瓯海区的前身)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的关怀与支持,并发文批准平安佛教居士林成为一个合法的佛教居士活动学修为一体的场所。全体林员在林长余大定居士的带领下,不辞辛劳,团结一致,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翻修扩建,在短短的几年中改变了整个居士林面貌,其中轴线建有三座三门建筑:护法殿、毗庐宝殿、大悲楼;山门外建有七级浮屠(景星塔)、五观堂(齐堂)、青石七如来、放生池、超然亭、六道展览室等。大殿左右建有法雨楼、藏经楼、阅览室、法物流通处(即统法利生会,整年向广大信众免费赠阅佛经典籍)及百余间卧房。整个居士林可容纳二百以上人次在此清静的学修仪规严格按净土宗的教理程序进行,成为温州市区唯一专修净土宗的道场。

平安佛教居士林主要文物有碑刻有三通,一为《平安路碑》,二为《大殿藏落成碑》,三为《大悲楼纪念碑》。另外,最富有特色的文物是景星塔。景星塔是1992年居士林翻修扩建高潮时由温州籍台胞刘献隆先生遵其父嘱,施净资独自兴建,又名"千佛塔",占地面积三百八十平方米,设计新颖古朴,高七层,四面呈八角形,飞檐爪角,葫芦结顶,内外供奉大、小佛像一千尊,并可拾级至顶,是温州市区唯一新建的宝塔。

平安佛教居士林林长余大定居士,44岁,浙江温州人,兼任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佛教协会秘书长。

宁波佛教

宁波佛教居士林地处宁波市区中心,坐落于月湖柳汀之上,风景幽雅,瑞气霭林,林地面积一千七百馀平方米,林内诸座殿宇庄严巍峨,为居家信众礼佛修持清净精舍。

宁波佛教居士林原址,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初为家祠。元泰定四年(1327年)改为驿馆,后又称为"玄坛殿"(财神殿)。及至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由鄞县边文锦大居士发心捐资,始将佛教居士林从南门原址迁至现址,建立大雄宝殿、西方三圣殿等。沿至1959年与市区其他佛寺同遭毁废,居士四散,香火中断。

1989年,在宁波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的落实,原属居士林的殿宇房舍现已全部收回,经来林义务参加各项筹建工作的百馀名助工人员五年半来的无私奉献、不辞辛劳地共同努力,现已修复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弥勒殿、圆通殿、念佛堂等六座佛殿。此外,林内还辟有藏经楼、学佛阅览室,以便居士信众深入研习,净心修持,建立正信。

宁波居士林内部有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设立了工作联系组、财务会计组、治安保卫组、法务组、生活后勤组、医务组、伙食组、保管组和法物流通处等九个组处制定了十一项规章制度,使林众各尽其职,同心同德。林内的"佛法学习小组"还定期身信众举行佛法讲座;定期召开助工居士学习会议。林众都以六和精神义务劳勤,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宁波佛教居士林坚持"弘扬佛法,爱国爱教,利乐利情,净化身心"的宗旨,投身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乐于施茶、施药等类善事而不疲;还尽心尽力救灾损款、访贫问苦。同时又成立"慈善基金会",为社会公益事业绵尽薄力。

居士林已建成"放生池",并成立"助念团"和"放生组",以发心建立"老年居士疗养团"和"安养堂",竭尽全力为大人作无私奉献。

宁波居士林林长是徐文芳女士,原籍宁波人,现任55岁,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师从明旸法师

包头佛教

包头居士林是在家学佛的居士们集中诵经自修的一个道场,有7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370平方米,日常修缮主要依靠居士捐助来进行。

全称为包头市佛教居士林,位于东河北梁新太店巷,倡办于1928年,正式建立1934年,至今已有八十佘年历史。是包头地区修学佛法者的活动中心。 2005年,包头佛教居士林换届,经众多居士的推选,齐戡成为新一任林长。对原居士林的殿堂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和重建,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八百平方米。

其它地区

西宁南山佛教居士林

无锡佛教居士林宁波佛教居士林

临海佛教居士林温州佛教居士林

合肥市佛教居士林昆明市佛教居士林

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台湾文殊居士林复仁园居士林

澎湖佛教居士林清心佛教居士林

如来家业弘法居士林众善居士林

麻坡佛教居士林马鲁帝佛教居士林

林梦佛教居士林诗巫佛教居士林

巴当鲁巴佛教居士林伦乐佛教居士林

成立时间

以下是佛教居士林成立时间表:

上海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一八年

北京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二六年

天津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二八年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五八年

台湾中华居士会成立于一九六九年

菲律宾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七0年

古晋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七一年

亚庇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七二年

槟城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0年,其前身妙香林学佛会成立于一九七0年

马六甲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二年

北海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三年

美里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五年

吉隆坡千百家佛教居士林成立于一九八五年

居士由来

居士:梵文Grha-pati,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阶级毗舍族Vaisya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国佛教社会,已普称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了。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佛教对在家信徒尊称为居士的由来,大概是出源于《维摩诘经》,维摩诘共有四个尊称:方便品称为长者,文殊问疾品称为上人及大士,菩萨品等则称为居士。因据罗什、智者、玄奘等大师的解释,维摩诘是东方阿阏佛国的一生补处菩萨,示当前家相化度众生,所以用居士一词称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在内了。

可见,一位名符其实的居士,便该是一位大乘的菩萨,决不是带有灰色气氛的处士或隐士。

然在《长阿含经》中,唯将四大阶级的第三阶级吠舍种称为居士,并将轮王的主藏(财货)大臣,称为居士宝,那么居士者,相当于商人、经理或者是实业家了。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据说,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传教时,婆罗奈城的一位长者--俱梨迦的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请求释迦牟尼帮他解脱苦恼。释迦牟尼听到耶舍的苦恼与自己当太子的时候相似,都是厌倦当前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将他收为弟子。而这时,耶舍的父亲--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了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人生最宝贵的是觉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启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业又无人管理。佛陀教导说,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于是便收俱梨迦为第一个在家的佛弟子,称为优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为"优婆塞(居士)"之后,请佛陀到他家讲学。释迦牟尼俱梨迦家中时,对耶舍的母亲宣讲了佛法,耶舍的母亲愿意当释迦牟尼的信女,过佛化的家庭生活。于是佛陀收她为第一个优婆夷,意为清信女,汉译女居士。佛陀说过,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如果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样了。

历代居士

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蝶庵居士--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云林居士--倪瓒(元代画家)

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侠(北宋文学家)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濂(明画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

万松居士--钱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枚(清文学家)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梅溪居士--钱泳(明清文学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东洲居士--何绍基

观濠居士--杨沂孙

井东居士--戴熙

范湖居士--周闲

风流居士--铃木大拙(日本佛教学者)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太炎居士--章炳麟(国学大师)

曲园居士--俞樾(国学大师)

量守居士--黄侃(国学大师)

戒欣居士--赵蓓欣(当代国画家)

传立居士--崔建立(一然,当代国画家)

东岭居士--李艳晓(摄影师、拍摄佛教祖庭)

康德居士--周师全(现代名医)

相关视频

地都居士林本师释迦太子诞,欢迎收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