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崗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崗村,位於安徽鳳陽縣東部,隸屬小溪河鎮,距京滬鐵路4公里,距省道307線7公里,距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均20公里。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有「中國十大名村、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等美譽。以前卻是一個出了名的窮村。1978年,十八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着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2004年,時代先鋒,優秀共產黨員、模範基層幹部沈浩同志到小崗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帶領全體黨員、民眾進行新的創業,小崗村又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2008年9月30日,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胡錦濤總書記到小崗村視察。景點有「大包干紀念館」等[1]

2018年8月,安徽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評選出20條最美的安徽鄉村旅遊路線圖,小崗村上榜。

基本簡介

2008年以前,小崗村由兩個自然莊組成,即小崗和大嚴隊。位於安徽省鳳陽縣東部,隸屬小溪河鎮,距京滬鐵路4公里,距省道307線7公里,距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均20公里。小崗村下轄23個村民小組,擁有849戶、3823人,耕地面積8713畝,人均耕地2.28畝。

1978年冬,小崗村18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險在土地承包責任書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大包干」。這一「按」竟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變了中國農村發展史,掀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自強不息的小崗人創造出了「敢想敢幹,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小崗村也由普普通通的小村莊一躍而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

小崗村位於鳳陽縣東部的小溪河鎮,「大包干」前隸屬於梨園公社,當時僅僅是一個有20戶、115人的生產隊,以「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而聞名。「大包干」第一年,小崗村發生了巨大變化。全隊糧食總產13.3萬斤,相當於1955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總和;油料總產3.5萬斤,相當於過去20年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22元的18倍。(1978年,小崗村擁有五百一十七畝耕地和十頭牛,也就是說1955年到1970年這15年間小崗村年均每畝耕地生產糧食133000/517/15=17斤。目前的生產水平小麥每畝需種子15~20斤。數據參考擴展閱讀《風起青萍末》)

目前,小崗村下轄23個村民小組,擁有849戶、3823人,耕地面積8713畝。30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小崗村發生了可喜的變化,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修建多條水泥道路,實施農村「改水改廁」工程,有112戶農戶通上自來水,修建了「大包干」紀念館、檔案館和信息中心等;從人均純收入來看,小崗村2007年人均達到6000元,比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556元高出2400多元,比該村2003年的2300元增加了近2倍,年均增長近千元。隨着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絕大多數家庭都購置了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基本家用電器和小型農用機械,許多農戶看上了數字電視,有4戶村民購置了高檔轎車,102戶翻蓋了新房,28戶村民搬進了住宅新區。

客觀地說,小崗村30年來變化很大,進步明顯。「大包干」雖然激發了農民種田積極性,迅速實現了豐衣足食願望,但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大包干」本身卻難以全面推動小崗村走上小康之路。然而,「大包干」精神永不過時,永遠是我們的財富。小崗村的富裕之路仍然需用「大包干」精神去開創,仍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創新[2]

視頻

小崗村 相關視頻

《旗幟》——小崗村的故事

絲路旅遊:武威文廟,全國三大文廟之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