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寶島情思(朱法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寶島情思》中國當代作家朱法元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寶島情思

久有思親念,想去台灣島

台灣真的是國人的心頭之痛。就這麼一個島嶼,幾乎與大陸手牽手心連心血脈相連肝膽相照,卻不斷的被人為地割裂,歷經苦難之後,方才像走失的兒女,帶着驚嚇回到母親的身邊,可過不多久又被人搶走,母親便又在痛苦中日復一日地期盼着她的歸來。遠古的疼痛業已在歷史中塵封,我們記得的,還是親歷的往事。先是高呼「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的壯烈口號,後來是眼含熱淚地唱着「台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就這麼文治武力聲嘶力竭響徹肺腑,哪一會兒消停過?可台灣還是被一道海峽隔離着,只能望穿秋水,卻難以逾越。

終於,人們在悟到了很多道理之後,發現親情是可以也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的,於是猶如堅冰之消融,同種同根同音同貌的兩岸同胞,開始了走親戚,條條航線在海上架起了座座金橋,在空中織出了道道彩虹。

去年春夏之交,我也一遂心愿,終於踏上了這塊魂牽夢縈的土地。

去的時候,我打定主意,這次一定要放鬆心情,只管參觀訪問,不準備寫東西。然而回來後,那些日子,那些風光,那些場景,那些面孔,總是在我的腦際徘徊,教我揮之不去,欲罷不能。於是便有一縷情思、一片親愁,凝固在了紙上。

【一】

陳舊的內涵

台灣的城市都是比較陳舊的。出了花蓮機場,往台北市內走去,一路上映入眼帘的,幾乎全是些低矮的樓房,除了很少有的幾棟古建築外,樓房的造型都不怎麼樣,多是六七十年代的那種「火柴盒子」,掩映在眾多的鮮花綠草之中,倒把那座著名的101大廈烘托得鶴立雞群。

難怪有人感嘆:台灣的城市建設不怎麼樣!

還有人不無自傲:與大陸相比差遠了!

是啊,想大陸這幾十年,哪個城市不是建了拆拆了建,搞得到處高樓林立舊貌變新顏?別說六七十年代的,就是九十年代本世紀初的建築,好多地方也是蕩然無存啊!至於那些個古建築古文物之類的,不是早就被現代化的新樓房所取代了嗎?

然而台灣的城市建築雖舊,卻是舊中有新,透過這一舊貌,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們那裡科學發展的新顏。

在陳舊樓群之間,我們看到的是整潔優美的環境和文明高雅的秩序。街道上的潔淨,完全可與西方發達國家媲美,無論牆壁上還是旮旯里,難覓骯髒的痕跡。公共場所不吸煙已成規矩,誰要是破壞了,會頓時招來眾怒,遭到譴責,被視為不文明行為。由於他們不搞「土地財政」,沒有成天搞拆建做項目,所以城市裡也不見塵土飛揚泥漿四濺,只有你看不見的維護保養,把街道打扮得美麗動人。行人車輛的謙讓令我們頓生敬意,強讓弱、少讓老、男讓女,幾為習慣。不像大陸的城市,闖紅燈的、爭先恐後的、飛車驚鴻的,哪裡不令人生畏?街道上貴族飆車壓死撞死人的新聞不是時有所聞嗎?

透過城市的脈動,我還深深感受到了台灣的經濟實力。我們在參觀考察台北成品書屋時,我留意了一下,就在一個街區,竟有數家超大型的商場,連接幾條馬路,七八層的大型商業樓房達十幾棟之多,幾乎構成了一個偌大的繁華商區。夜晚,我們特意到士林夜市去吃宵夜,想體驗一下那裡的飲食文化,也是嘆為觀止。一個夜市竟然連綿幾條街道,攤點成百上千家。看到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到那忙得不亦樂乎的商家,我感受到的是購買力的旺盛,是藏富於民的充裕,是堅實的工業基礎和完美的第三產業鏈,是城市對流動人群的吸引力。我想,什麼叫科學發展?光叫得好聽不行啊,只會做表面文章,搞勞命傷財的虛假繁榮也不行啊!

後來我了解到,台灣城市建設之所以能做到不折騰,不濫開發,搞不了所謂的「土地財政」「政績工程」,根本上還在於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和很多發達國家一樣,台灣的土地、房子是私有化的,拆遷不可能是政府行為,不存在強拆問題。商業化的拆遷,那得徵得屋主同意的基礎上才行,這就是在台灣很少看到大片住宅小區的原因,能徵得大片土地搞開發那是很難的事。依據2000年公布的「土地徵收條例」,私有土地嚴格程式化與制度化,形成了完整的土地徵收計劃公開機制、地價評估機制、安置補償機制、公聽會協商機制、民意協商機制,且每一個機制都有相對完善的立法。拆遷房屋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辦事,否則即便是合理的拆遷,法院依然不支持拆遷方。任何事情都一樣,制度還是帶根本性的,沒有好的制度,就不會有好的治理。

我終於悟到,建築陳舊不是壞事,而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建築陳舊,是一個城市歷史的寫照;是城市魅力的一種表現;

是真正致力於創新的內涵;是執政理念的客觀反映。

離開台灣時,回眸台北市,我突然想,再過100年,這些火柴盒子不都成了寶貝古蹟嗎?我不禁脫口喊出:好一座老城!

【二】

傳統的新葩

赴台手續太繁瑣!這恐怕是所有到過台灣的人的共同感覺。原來我最討厭去美國,不僅關卡太多,面簽等待的時間太長,還要按手印。說實在的,不是工作需要,我決不接受這個帶侮辱性的玩意,無非不去美國,有什麼了不起!然而沒想到赴台的手續也如此之多,可見兩岸的辦事機構都遺傳了「扯皮」的基因,本可簡單的事兒,硬是要搞得挺複雜。

這就是思維的鑽牛角尖。聽說當初要搞三通時,台灣竟有人提出:從大陸來的飛機上要是坐滿了解放軍怎麼辦?真是笑掉大牙,這麼弱智的問題能提出來,可見不是真的愚鈍,而是思想觀念在作怪。

一旦來到了台灣,卻又有一種別樣的感覺,原來作了像出國一樣的準備,結果全派不上用場。你看,一樣的面孔,一樣的語言,一樣的飲食,一樣的習慣。抬頭看,牆上寫的是中國字,張耳聽,講的全是中國話,上了桌,喝的是中國的烈酒,拿起麥,吼的是中國的歌兒。不就好像到兄弟省市區去出趟差麼?哪像是興師動眾費盡周折才得來的「赴台」之旅啊!

對我觸動最深的,還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的繼承發揚。說老實話,傳統文化在大陸,基本上是丟失得差不多了。雖然電視裡總在滔滔不絕地講着,書店裡的書成堆地擺放着,甚至還已經花大把鈔票把孔子學院辦到了世界各國,可國人的頭腦里骨髓里呢,還有多少仁義禮智信?在我們周邊,充斥的不儘是道德淪喪良心泯滅爾虞我詐誨淫誨盜無惡不作麼?可置身台灣,你會感到置身於傳統文化的溫馨氛圍之中,令人概嘆不止。從表象上看,他們幾乎把儒家的一些基本理念滲透進了方方面面。街道取名有講究,很多城市都有「仁義路」「道德路」「誠信路」等等;學校不是按「1、2、3」等數字編班,而是「某年級忠班」「某年級孝班」「某年級智班」等等。就連有些監獄裡,犯人監舍也以「仁義廉恥」的內容冠名,如「廉監舍」「義監舍」等等。使整個社會產生了一種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身臨其境,耳濡目染,真的令人感同身受。

我於是想起了白居易的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祠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間來。」

有着五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到了21世紀,究竟要怎麼繼承發揚?這應是擺在每個有志之士面前的一個沉重話題。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其精華,亦有其糟粕。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按照億萬人民的需求,按照歷史前進的潮流,都應該繼承精華,揚棄糟粕,這是三歲孩兒都聽得懂的道理。然而非常遺憾,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那些糟粕還在到處肆虐,精華卻已退避三舍。而在台灣一隅,我們卻不難感覺到,那裡的傳統文化,已經與現代人文緊密結合,完滿地實現了社會的轉型。台灣在轉型之中,並無大的陣痛;轉型之後,雖有激烈的黨派爭鬥,有大型遊行示威活動,有什麼都敢講什麼都敢寫什麼都敢出的自由言論,但這些都是民主法治社會所必須具有的正常現象,經濟社會建設沒有受到衝擊,民生沒有受到影響,社會照樣在正軌上運行;在實行民主政治制度的過程中,也產生過腐敗現象,甚至出現了阿扁那樣的敗類,但得到了及時有效的遏制和處罰,而且從體制機制上看,沒有蔓延之勢,沒有發展到頑症的跡象。

一個全新的、既借鑑了世界文明發展又傳承了中華文化精華的社會架構,正在放射着燦爛的光芒。

這確實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和嚴肅的思考。許多有識之士一直在強調,實現民主政治,根本的問題在於體制機制的改革,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果思想意識方面的問題不解決,人們的觀念不更新,優秀的體制機制就沒有生存的基礎。思想觀念的提升,應是與新型機制體制的建立相輔相同的。而思想觀念的提升,我以為就在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也即傳統文化應用於現代文明。那麼,以現代文明的需求,傳統文化究竟有哪些是要取哪些是要舍的呢?這方面,台灣的實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鏡鑒,比如,民本與愚民。是要遵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還是津津樂道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是要致力於「足兵、足糧、民信」,還是行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套?又如,盡責與施恩。政府為民服務是在做應做之事,「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還是以為在施恩布德,「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要老百姓感恩戴德?再如,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作為現代社會的百姓,是堅信「人人可為堯舜」,要「捨生而求義」「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還是要死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信條不放,甘願當個守中庸、能忍耐、委曲求全的天子臣民?等等等等。觀照一下台灣的實踐,我們是可以從中悟出很多道理的。

【三】

口才的風範

台灣留給大陸客的一個重要印象,就是那裡的領導人口才特好,幾乎每個政要都是出口成章,口若懸河。

其實口才是逼出來的。

比如一個人去當老師,面對眾多學生,他再口拙,再不善言辭,也要開口說話,也得事先備好課,做好充分準備,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滿意的交代。否則他這根教鞭就拿不長。

大陸的很多官員,為什麼總給人一個不會說話的印象呢?為什麼一開口就必須要有寫手準備好的文稿呢?我想無非是他沒有壓力,沒有人與他PK。他一旦當了官,屁股坐得牢,要不要下台是上頭說了算,而非台下的人選擇得了的。他要口才幹什麼?他只要向上匯報好、材料會生花、能贏得上頭首肯就萬事大吉了。倒是要十分穩當,得句句有出處,不能有自己的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念稿子,又不要動腦又不會出錯,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即便是個口才好的,也會「煉」成個照本宣科者。

可如今台灣的官員就不同了,他要獲得權力,要登上政壇,他就得面對幾千萬人民,就得讓選民了解、牢記、選擇。他還會遇到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稍有不慎,就得敗走麥城。他若不注重這個,而是去拉關係走後門,去攀龍附鳳找後台靠山,那不是不管用的問題,而是根本找不到,沒有個能滿足他的欲望的環境條件。這就是體制機制的能動性。所以走到台灣,一接觸到政界要員,你就會被他(她)的敏捷思維、犀利言辭、演講風格所感染,會從直覺上感知他們的魅力,認可他們的能力。我從接觸到的幾個人中對此感受猶深。比如連戰先生思路敏捷,邏輯嚴密,哲理常現。當時正是兩岸推行文化交流的熱季,他提出了一個觀點:「兩岸經貿交流是手牽手,文化交流是心連心」。我注意到,一個月後,他上北京會見胡錦濤,還特意強調了這句話,立即在兩岸媒體上熱炒。吳伯雄先生充滿激情,落落大方,話語率真又不失風趣幽默,給人一種一見如故的親切感,頗有長者風度。而蔣孝嚴先生則表現出誠厚、瀟灑、機警、幽默。見我們來自江西,他顯得特別親切,一開口就用了一句地道的南昌話:「我也是個老表,我會哇南昌事咯!」立馬消除了相互間的距離,活躍了現場的氣氛。此後的交談中,他以他的真誠、實在、重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一行的心。這些都是台灣政壇老將,搏擊過無數狂風暴雨,各有各的坎坷經歷,足見他們從政的不易。

當然,口才好,能說會道,這只是個人才華的一個方面,而且不是主要方面。主政一方,最重要的是品行、思路和業績。品行好受人愛戴,思路好不會帶錯路,業績好能得到公信。只有建立在這些政績的基礎上,好口才才有用武之地。台灣地區近兩次領導人競選時,民進黨的阿扁和蔡英文,其口才可以說都比國民黨的馬英九好,可前一次,因為阿扁瞎胡鬧,把個台灣搞得烏煙瘴氣,光施明德的紅衫軍就搞得他威風掃地,他再有口才人們也不投他的票了。後一次,國民黨四年執政,基本上風調雨順,大的方面都把控、操作得不錯,人民信服了,小馬哥用真誠、實在的演講贏得了選票。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諦和威力。

最令我感慨的,還是一個政壇之外、位居島上佛教界之首的人物,他就是高雄佛光山的開山宗長、臨濟宗正宗傳人、赫赫有名的星雲大師。

對星雲大師我是久聞其名,如雷貫耳,早些年曾拜讀過他的《包容的智慧》一書,幾為他傾倒。他的「出世則有正見,入世則有正行」的謁語,一如清躁甘霖,讓人身心善美。能見到他的真身就已心滿意足了。不想見面之後,他的一番高論雄辯,又令我大長見識,嘆為觀止。

那天高雄市正是雨後天開,風和日麗,星雲大師在佛光山寺的迎客堂接待了我們。老法師一坐下,就打開了話匣子,口若懸河,侃侃而談。他從他的貧寒出身講到修行的艱難歷程,從佛教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講到「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佛光山四大信條。談到兩岸關係時,他更是坦陳觀點,細說根由。而且還提出了很多振聾發聵的思路。比如他反覆講到要「不獨、不統、不武」,只要兩岸都致力發展經濟,革新政治,到時就會自然走到一起了。他還對大陸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了積極的建議,比如他說大陸來台灣採購水果,就不要光找那些大戶,不要只走上層路線,「你買了他們的東西,只有幾個人叫好」。而應該面對廣大果農,特別是台南的果農,要讓好處普遍得到,這樣就有了親近感,就會自然消除對立情緒。

「何樂而不為呢?」說到這裡,大師爽朗地大笑起來。

我們亦會意地大笑起來。

我久久地回味着這次會談的涵義。我當然十分欽佩這位佛家長老,他立派於佛界,弘法於全球。他創立的佛光教派已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弟子無以計數;他首倡佛教通俗化大眾化,把佛教理論與自身實踐相結合,撰寫了多部著作和通俗讀物出版,深受廣大信徒的喜愛。我更欽佩的是,他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保持佛家聖地的純潔,從不受銅臭的污染。對比大陸很多烏煙瘴氣的寺廟,他的信仰堅守尤為令人敬佩。可沒想到的是,作為一個出家人,竟也對國事如此熱衷,且有如此頗具深意的見解,如此頭頭是道的闡述,教我對他又多了一層敬意。

什麼樣的土壤培育什麼樣的苗。只有在民主、開放的環境下,才會湧現出眾多的才子,眾多的智慧,共同推進社會發展。豈不社稷幸甚,生靈幸甚?而在封閉保守的地方,只能是「萬馬齊喑究可哀」,天公也無可奈何!

這一方寶地啊,究竟有多少寶藏值得我們發現發掘呢?[1]

作者簡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專業編審,現任上市公司中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