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宝岛情思(朱法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宝岛情思》中国当代作家朱法元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宝岛情思

久有思亲念,想去台湾岛

台湾真的是国人的心头之痛。就这么一个岛屿,几乎与大陆手牵手心连心血脉相连肝胆相照,却不断的被人为地割裂,历经苦难之后,方才像走失的儿女,带着惊吓回到母亲的身边,可过不多久又被人抢走,母亲便又在痛苦中日复一日地期盼着她的归来。远古的疼痛业已在历史中尘封,我们记得的,还是亲历的往事。先是高呼“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壮烈口号,后来是眼含热泪地唱着“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就这么文治武力声嘶力竭响彻肺腑,哪一会儿消停过?可台湾还是被一道海峡隔离着,只能望穿秋水,却难以逾越。

终于,人们在悟到了很多道理之后,发现亲情是可以也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于是犹如坚冰之消融,同种同根同音同貌的两岸同胞,开始了走亲戚,条条航线在海上架起了座座金桥,在空中织出了道道彩虹。

去年春夏之交,我也一遂心愿,终于踏上了这块魂牵梦萦的土地。

去的时候,我打定主意,这次一定要放松心情,只管参观访问,不准备写东西。然而回来后,那些日子,那些风光,那些场景,那些面孔,总是在我的脑际徘徊,教我挥之不去,欲罢不能。于是便有一缕情思、一片亲愁,凝固在了纸上。

【一】

陈旧的内涵

台湾的城市都是比较陈旧的。出了花莲机场,往台北市内走去,一路上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些低矮的楼房,除了很少有的几栋古建筑外,楼房的造型都不怎么样,多是六七十年代的那种“火柴盒子”,掩映在众多的鲜花绿草之中,倒把那座著名的101大厦烘托得鹤立鸡群。

难怪有人感叹:台湾的城市建设不怎么样!

还有人不无自傲:与大陆相比差远了!

是啊,想大陆这几十年,哪个城市不是建了拆拆了建,搞得到处高楼林立旧貌变新颜?别说六七十年代的,就是九十年代本世纪初的建筑,好多地方也是荡然无存啊!至于那些个古建筑古文物之类的,不是早就被现代化的新楼房所取代了吗?

然而台湾的城市建筑虽旧,却是旧中有新,透过这一旧貌,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那里科学发展的新颜。

在陈旧楼群之间,我们看到的是整洁优美的环境和文明高雅的秩序。街道上的洁净,完全可与西方发达国家媲美,无论墙壁上还是旮旯里,难觅肮脏的痕迹。公共场所不吸烟已成规矩,谁要是破坏了,会顿时招来众怒,遭到谴责,被视为不文明行为。由于他们不搞“土地财政”,没有成天搞拆建做项目,所以城市里也不见尘土飞扬泥浆四溅,只有你看不见的维护保养,把街道打扮得美丽动人。行人车辆的谦让令我们顿生敬意,强让弱、少让老、男让女,几为习惯。不像大陆的城市,闯红灯的、争先恐后的、飞车惊鸿的,哪里不令人生畏?街道上贵族飙车压死撞死人的新闻不是时有所闻吗?

透过城市的脉动,我还深深感受到了台湾的经济实力。我们在参观考察台北成品书屋时,我留意了一下,就在一个街区,竟有数家超大型的商场,连接几条马路,七八层的大型商业楼房达十几栋之多,几乎构成了一个偌大的繁华商区。夜晚,我们特意到士林夜市去吃宵夜,想体验一下那里的饮食文化,也是叹为观止。一个夜市竟然连绵几条街道,摊点成百上千家。看到那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到那忙得不亦乐乎的商家,我感受到的是购买力的旺盛,是藏富于民的充裕,是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完美的第三产业链,是城市对流动人群的吸引力。我想,什么叫科学发展?光叫得好听不行啊,只会做表面文章,搞劳命伤财的虚假繁荣也不行啊!

后来我了解到,台湾城市建设之所以能做到不折腾,不滥开发,搞不了所谓的“土地财政”“政绩工程”,根本上还在于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台湾的土地、房子是私有化的,拆迁不可能是政府行为,不存在强拆问题。商业化的拆迁,那得征得屋主同意的基础上才行,这就是在台湾很少看到大片住宅小区的原因,能征得大片土地搞开发那是很难的事。依据2000年公布的“土地征收条例”,私有土地严格程式化与制度化,形成了完整的土地征收计划公开机制、地价评估机制、安置补偿机制、公听会协商机制、民意协商机制,且每一个机制都有相对完善的立法。拆迁房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否则即便是合理的拆迁,法院依然不支持拆迁方。任何事情都一样,制度还是带根本性的,没有好的制度,就不会有好的治理。

我终于悟到,建筑陈旧不是坏事,而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建筑陈旧,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写照;是城市魅力的一种表现;

是真正致力于创新的内涵;是执政理念的客观反映。

离开台湾时,回眸台北市,我突然想,再过100年,这些火柴盒子不都成了宝贝古迹吗?我不禁脱口喊出:好一座老城!

【二】

传统的新葩

赴台手续太繁琐!这恐怕是所有到过台湾的人的共同感觉。原来我最讨厌去美国,不仅关卡太多,面签等待的时间太长,还要按手印。说实在的,不是工作需要,我决不接受这个带侮辱性的玩意,无非不去美国,有什么了不起!然而没想到赴台的手续也如此之多,可见两岸的办事机构都遗传了“扯皮”的基因,本可简单的事儿,硬是要搞得挺复杂。

这就是思维的钻牛角尖。听说当初要搞三通时,台湾竟有人提出:从大陆来的飞机上要是坐满了解放军怎么办?真是笑掉大牙,这么弱智的问题能提出来,可见不是真的愚钝,而是思想观念在作怪。

一旦来到了台湾,却又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原来作了像出国一样的准备,结果全派不上用场。你看,一样的面孔,一样的语言,一样的饮食,一样的习惯。抬头看,墙上写的是中国字,张耳听,讲的全是中国话,上了桌,喝的是中国的烈酒,拿起麦,吼的是中国的歌儿。不就好像到兄弟省市区去出趟差么?哪像是兴师动众费尽周折才得来的“赴台”之旅啊!

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继承发扬。说老实话,传统文化在大陆,基本上是丢失得差不多了。虽然电视里总在滔滔不绝地讲着,书店里的书成堆地摆放着,甚至还已经花大把钞票把孔子学院办到了世界各国,可国人的头脑里骨髓里呢,还有多少仁义礼智信?在我们周边,充斥的不尽是道德沦丧良心泯灭尔虞我诈诲淫诲盗无恶不作么?可置身台湾,你会感到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温馨氛围之中,令人概叹不止。从表象上看,他们几乎把儒家的一些基本理念渗透进了方方面面。街道取名有讲究,很多城市都有“仁义路”“道德路”“诚信路”等等;学校不是按“1、2、3”等数字编班,而是“某年级忠班”“某年级孝班”“某年级智班”等等。就连有些监狱里,犯人监舍也以“仁义廉耻”的内容冠名,如“廉监舍”“义监舍”等等。使整个社会产生了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真的令人感同身受。

我于是想起了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祠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间来。”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到了21世纪,究竟要怎么继承发扬?这应是摆在每个有志之士面前的一个沉重话题。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其精华,亦有其糟粕。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按照亿万人民的需求,按照历史前进的潮流,都应该继承精华,扬弃糟粕,这是三岁孩儿都听得懂的道理。然而非常遗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今那些糟粕还在到处肆虐,精华却已退避三舍。而在台湾一隅,我们却不难感觉到,那里的传统文化,已经与现代人文紧密结合,完满地实现了社会的转型。台湾在转型之中,并无大的阵痛;转型之后,虽有激烈的党派争斗,有大型游行示威活动,有什么都敢讲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敢出的自由言论,但这些都是民主法治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正常现象,经济社会建设没有受到冲击,民生没有受到影响,社会照样在正轨上运行;在实行民主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也产生过腐败现象,甚至出现了阿扁那样的败类,但得到了及时有效的遏制和处罚,而且从体制机制上看,没有蔓延之势,没有发展到顽症的迹象。

一个全新的、既借鉴了世界文明发展又传承了中华文化精华的社会架构,正在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这确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和严肃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强调,实现民主政治,根本的问题在于体制机制的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不解决,人们的观念不更新,优秀的体制机制就没有生存的基础。思想观念的提升,应是与新型机制体制的建立相辅相同的。而思想观念的提升,我以为就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也即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文明。那么,以现代文明的需求,传统文化究竟有哪些是要取哪些是要舍的呢?这方面,台湾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镜鉴,比如,民本与愚民。是要遵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津津乐道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是要致力于“足兵、足粮、民信”,还是行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套?又如,尽责与施恩。政府为民服务是在做应做之事,“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还是以为在施恩布德,“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要老百姓感恩戴德?再如,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作为现代社会的百姓,是坚信“人人可为尧舜”,要“舍生而求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还是要死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信条不放,甘愿当个守中庸、能忍耐、委曲求全的天子臣民?等等等等。观照一下台湾的实践,我们是可以从中悟出很多道理的。

【三】

口才的风范

台湾留给大陆客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那里的领导人口才特好,几乎每个政要都是出口成章,口若悬河。

其实口才是逼出来的。

比如一个人去当老师,面对众多学生,他再口拙,再不善言辞,也要开口说话,也得事先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满意的交代。否则他这根教鞭就拿不长。

大陆的很多官员,为什么总给人一个不会说话的印象呢?为什么一开口就必须要有写手准备好的文稿呢?我想无非是他没有压力,没有人与他PK。他一旦当了官,屁股坐得牢,要不要下台是上头说了算,而非台下的人选择得了的。他要口才干什么?他只要向上汇报好、材料会生花、能赢得上头首肯就万事大吉了。倒是要十分稳当,得句句有出处,不能有自己的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念稿子,又不要动脑又不会出错,何乐而不为?久而久之,即便是个口才好的,也会“炼”成个照本宣科者。

可如今台湾的官员就不同了,他要获得权力,要登上政坛,他就得面对几千万人民,就得让选民了解、牢记、选择。他还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稍有不慎,就得败走麦城。他若不注重这个,而是去拉关系走后门,去攀龙附凤找后台靠山,那不是不管用的问题,而是根本找不到,没有个能满足他的欲望的环境条件。这就是体制机制的能动性。所以走到台湾,一接触到政界要员,你就会被他(她)的敏捷思维、犀利言辞、演讲风格所感染,会从直觉上感知他们的魅力,认可他们的能力。我从接触到的几个人中对此感受犹深。比如连战先生思路敏捷,逻辑严密,哲理常现。当时正是两岸推行文化交流的热季,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两岸经贸交流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是心连心”。我注意到,一个月后,他上北京会见胡锦涛,还特意强调了这句话,立即在两岸媒体上热炒。吴伯雄先生充满激情,落落大方,话语率真又不失风趣幽默,给人一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颇有长者风度。而蒋孝严先生则表现出诚厚、潇洒、机警、幽默。见我们来自江西,他显得特别亲切,一开口就用了一句地道的南昌话:“我也是个老表,我会哇南昌事咯!”立马消除了相互间的距离,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此后的交谈中,他以他的真诚、实在、重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一行的心。这些都是台湾政坛老将,搏击过无数狂风暴雨,各有各的坎坷经历,足见他们从政的不易。

当然,口才好,能说会道,这只是个人才华的一个方面,而且不是主要方面。主政一方,最重要的是品行、思路和业绩。品行好受人爱戴,思路好不会带错路,业绩好能得到公信。只有建立在这些政绩的基础上,好口才才有用武之地。台湾地区近两次领导人竞选时,民进党的阿扁和蔡英文,其口才可以说都比国民党的马英九好,可前一次,因为阿扁瞎胡闹,把个台湾搞得乌烟瘴气,光施明德的红衫军就搞得他威风扫地,他再有口才人们也不投他的票了。后一次,国民党四年执政,基本上风调雨顺,大的方面都把控、操作得不错,人民信服了,小马哥用真诚、实在的演讲赢得了选票。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谛和威力。

最令我感慨的,还是一个政坛之外、位居岛上佛教界之首的人物,他就是高雄佛光山的开山宗长、临济宗正宗传人、赫赫有名的星云大师。

对星云大师我是久闻其名,如雷贯耳,早些年曾拜读过他的《包容的智慧》一书,几为他倾倒。他的“出世则有正见,入世则有正行”的谒语,一如清躁甘霖,让人身心善美。能见到他的真身就已心满意足了。不想见面之后,他的一番高论雄辩,又令我大长见识,叹为观止。

那天高雄市正是雨后天开,风和日丽,星云大师在佛光山寺的迎客堂接待了我们。老法师一坐下,就打开了话匣子,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他从他的贫寒出身讲到修行的艰难历程,从佛教的“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讲到“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佛光山四大信条。谈到两岸关系时,他更是坦陈观点,细说根由。而且还提出了很多振聋发聩的思路。比如他反复讲到要“不独、不统、不武”,只要两岸都致力发展经济,革新政治,到时就会自然走到一起了。他还对大陆方面的一些做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比如他说大陆来台湾采购水果,就不要光找那些大户,不要只走上层路线,“你买了他们的东西,只有几个人叫好”。而应该面对广大果农,特别是台南的果农,要让好处普遍得到,这样就有了亲近感,就会自然消除对立情绪。

“何乐而不为呢?”说到这里,大师爽朗地大笑起来。

我们亦会意地大笑起来。

我久久地回味着这次会谈的涵义。我当然十分钦佩这位佛家长老,他立派于佛界,弘法于全球。他创立的佛光教派已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弟子无以计数;他首倡佛教通俗化大众化,把佛教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撰写了多部著作和通俗读物出版,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我更钦佩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佛家圣地的纯洁,从不受铜臭的污染。对比大陆很多乌烟瘴气的寺庙,他的信仰坚守尤为令人敬佩。可没想到的是,作为一个出家人,竟也对国事如此热衷,且有如此颇具深意的见解,如此头头是道的阐述,教我对他又多了一层敬意。

什么样的土壤培育什么样的苗。只有在民主、开放的环境下,才会涌现出众多的才子,众多的智慧,共同推进社会发展。岂不社稷幸甚,生灵幸甚?而在封闭保守的地方,只能是“万马齐喑究可哀”,天公也无可奈何!

这一方宝地啊,究竟有多少宝藏值得我们发现发掘呢?[1]

作者简介

朱法元,1955年出生,本科,出版专业编审,现任上市公司中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600373)董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