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宗周钟,又名“㝬钟”或“胡钟”,乃西周厉王存世最重要之天子作器,高65.6公分,重34.9公斤,[1]计有铭文123字,记载厉王征服南方诸小国的故事,是商、周两朝甬钟单件铭文之最,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简介
宗周钟,呈标准的合瓦式造型,钟口朝下,为侧面悬挂式的甬钟,整个钟身最突出的装饰是三十六枚高起的乳突,及下半部装饰的吐舌夔龙纹。而著名的铭文就铸在乳突中间的钲部及鼓部,共一百二十三个字,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钟当中,铭文最长的作品。这篇铭文记载的是周厉王收服南方二十七个小国的故事。[2]
铭文释文
王肈遹眚(省)文武,堇(觐)疆土。南或(域)奴孳(子)敢臽(陷)处我土,王享(敦)伐其至,□(扑)伐氒(厥)都,报(奴)孳(子)迺(乃)遣闲来逆卲王,南尸(夷)东尸(夷)具(俱)见廿又六邦。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又(有)成,亡竞。我隹(唯)司(嗣)配皇天,王对乍(作)宗周宝钟。仓仓鏓鏓,耑耑雝雝(雍雍),用卲各(格)不(丕)显且(祖)考先王,先王其严才(在)上,磇磇(勃勃)丰丰(蓬蓬),降余多福。福余顺孙,参(叁)寿隹(唯)璃(利),㝬(胡)其万年,畯保□(四)或(域)。
释读:王肈遹省文武堇疆土。南或服孳敢臽处我土,王享伐其至,扑伐氒都,服孳迺遣闲,来逆邵王,南人东人具见廿又六邦。隹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有成,亡竞我隹,司配皇天。王对乍宗周宝锺,仓仓囱囱,耑耑雝雝,用邵各不显且考先,先王其严在上,磇磇丰丰,降余多福。福余顺孙,参寿隹琍㝬其万年,畯保三或。
铭文的内容是说,西周厉王时,位于今天湖北汉水以南的服子,侵犯周的领土,厉王为了巩固文王及武王辛勤创建的疆土,便亲自带兵征伐服子,直逼服子的都城。服子的君王见大势已去,于是派遣使者迎接厉王,表示臣服。当时南方及东方的二十六个小国看到这样的情形,也一起称臣朝见。厉王为了感激天帝及神明的保祐,特别制作了这件“宗周宝钟”,祈祷先王们赐福给后代子孙,保佑国泰民安。
特征
古人在祭祀或宴客时,音乐是一项很重要的陪衬,据传周公制礼作乐,使青铜乐器也和青铜礼器一样,成为庙堂上不可或缺的陈设。
宗周钟在外形上最为醒目的特征是,钟身上所装饰的三十六个像刺猬般的“乳突”,又称为“枚”。有学者认为乳突可以用来调音,但大部份的学者多半认为乳突只是一种装饰,借由立体突出的乳突,为整件作品增添华丽庄重的气质。
青铜乐器被敲奏之后,能够发出悠扬、宏伟而深远的乐音,产生“声如洪钟”的壮丽美感,这种乐音所产生的听觉效果,具有宗庙的庄严气氛,就如同视觉上的兽面纹一样,都能使人油然产生敬畏之心。在宗周钟的铭文中,不就提到了希望借由宝钟所发出的急促而和谐的乐音,祈求祖宗先王神祇的降临,赐福给后世子孙。[3]
宗周钟的意外插曲
宗周钟是清代宫廷旧有的收藏,出土地点不详,所以到底是由谁下令铸造的,曾经引起一些猜测,目前学者是以铭铸在宗周钟身上的“”字,推测是厉王的自作器,为什么呢?
陕西扶风县出土了一件“簋”,器身上有一个“”字,这个字的发音和周厉王的名字“胡”是相通的,加上出土的地点-陕西扶风县是周朝王室宗庙所在,所以学者推测“簋”应该是厉王的自作器。这样一来,器身上同样有“”字的宗周钟,应该也是厉王下令铸造的,用来记录自己的丰功伟业。
虽然宗周钟与簋都由周厉王下令铸造,但是两者的书风却有明显的差异,宗周钟的铭文字体瘦劲偏方,簋的字体却是朴厚偏圆,应该不是同一个书家所为。
[注]自作器:许多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越国君王拥有的青铜兵器上,铸写的铭文中有“某王自作”等词语,故宫收藏的“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即为一例。“自作”一词相近于“御制”之意,因此“自作器”泛指由君王下令铸造的器物。学者郭沫若认为“铭为自作,实赖民工”,指出了虽然铭文记载是由某某王自已制作的青铜器,但其实真正的铸造者为民间的工匠,这些青铜器展现了工匠们的创意与巧思。[4]
参考文献
- ↑ 国立故宫博物院(archive)
- ↑ 铭文说历史--毛公鼎、散盘、宗周钟,小叮当部落格,Tue 2012
- ↑ 铭文说历史--毛公鼎、散盘、宗周钟,小叮当部落格,Tue 2012
- ↑ 铭文说历史--毛公鼎、散盘、宗周钟,小叮当部落格,Tu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