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枚( méi),中文漢字,釋義為樹幹、古代行軍時防止士卒喧譁的用具、馬鞭等,也可作量詞和姓氏。[1]
詳細解釋
枚
méi
【名】
(會意。從木,從攴(pū)。本義:樹幹)
同本義〖trunk〗
枚,枝幹也。可為杖。——《說文》
竹曰個,木曰枚。——《釋名》
枚,條也。——《廣雅》
施於條枚。——《詩·大雅·旱麓》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周南·汝墳》
馬鞭〖whip〗
還於東門中,以枚數闔。——《左傳·襄公十八年》
古代行軍時,士卒口銜用以防止喧譁的器具,形如筷子〖gag〗
軍士銜枚,夜登芒山,未明擊之。——《北史》
門釘〖peg〗。如:枚數(門釘數)
姓
枚
méi
【量】
相當於「個」,「支」,「件」等〖piece〗
又如:一枚銅錢
枚
méi
【副】
一一;逐個〖onebyone;oneafteranother〗。如:枚卜(一一占卜);枚列(一一列舉);枚別(一一分辨);枚進(一一進獻);枚數,枚舉(一一列舉)
枚舉
méijǔ
〖enumerate〗一一列舉
基本解釋
枚
méi
枚 枚 樹幹:伐其條枚。
古代行軍時防止士卒喧譁的用具,狀如箸,銜在口中:「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馬鞭:以枚數(sh?)闔(用馬鞭指點着數門扇)。
量詞,相當於「個」,多用於形體小的東西:一枚別針。不勝枚舉(一個一個地舉不完)。
姓。
筆畫數:8;
部首:木;
筆順編號:123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