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乳突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乳突(mastoid process),解剖學名詞,是從顳骨乳突部的底面突出的圓錐形突出,體表可以觸及,位於外耳道的後面和莖突的外面。 顳骨乳突部為顳骨的組成成分之一,位於顳骨的後部。 顳骨乳突部內的許多含氣小腔隙,稱為乳突氣房(或稱乳突小房)。乳突氣房通過鼓竇(或稱乳突竇)與中耳鼓室腔相通。
結構
乳突為從顳骨乳突部的底面發出的突起,形狀是大致錐形或圓錐形的。
乳突外面粗糙,附着有肌肉。其內的腔為許多含氣小腔隙,即為乳突氣房。
乳突大小不一,一般情況下在男性比女性大。
乳突在出生後形成,新生兒時期缺失或簡陋,由於胸鎖乳突肌的拉動而發育。
分類
根據氣房的發育程度可將乳突分為四型:
①氣化型(pneumatic type)占80%,氣房發育良好,氣房間隔很薄,乳突外層也薄;氣化型可分2型:部分氣化型乳突,乳突有幾個小房或氣竇≤5cm2;完全氣化型乳突,氣房≥6cm2。
②板障型(diploetic type),氣房小而多,氣房間隔較厚,外層骨質較厚,頗似頭蓋骨的板障構造。
③硬化型(sclerotic type),氣房未發育,骨質緻密。
④混合型(mixed type),上述任何兩型或三型並存。
功能
乳突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作為多個肌肉的附着點。外面有枕肌及耳後肌附着,外下方有胸鎖乳突肌、頭夾肌、頭最長肌附着。因男性的肌肉拉動有力,促進了乳突發育,故多數男性的乳突要比女性的大。
乳突內部含有許多含氣小腔隙,具有減輕顱骨的重量的作用。
相關解剖
顳骨乳突部(mastoidprocessof temporal bone),又稱乳突部(mastoid portion),位於顳骨的後下方。其上方與鱗部以顳線為界,前下與鼓部融合形成鼓乳裂,內側與岩部相連。可分為內、外兩面,上、後兩緣。參見顳骨。
乳突氣房(mastoid cells),或稱乳突小房,為顳骨乳突部內的許多含氣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態不一,互相貫通,腔內覆蓋黏膜,與鼓竇和鼓室的黏膜相連續。故中耳炎症可經鼓竇侵犯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
乳突竇(mastoid antrum ),或稱鼓竇(鼓室上隱窩的後方,為鼓室後上方的腔隙,向前開口於鼓室後壁的上部,向後下與乳突氣房相通連,為鼓室和乳突氣房之間的交通要道。
乳突炎(mastoiditis)是乳突氣房黏膜及骨質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而來。乳突炎性病變雖繼續發展,而全身及局部症狀卻不明顯,以致不被發現,稱隱性乳突炎。急性乳突炎如不能得到控制,炎症繼續發展,可穿破乳突骨壁,引起顱內、外併發症。
參考文獻
- ↑ 中國人中國字|看中國人專屬的浪漫和智慧!,搜狐,2022-10-12
- ↑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搜狐,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