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廉·凯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1: 行 21:
  
 
=='''教育与工作經歷'''==
 
=='''教育与工作經歷'''==
 凯林1957年出生于纽约,1979年获杜克大学数学、化学学士学位,1982年获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2010 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 学院 院士,并获得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之后又陆续获得威利(Wiley)生物 医学 奖、拉 克基础 医学研究 马斯利奖
+
 凯林1957年出生于纽约,1979年获杜克大学[[ 数学]] [[ 化学]] 学士学位,1982年获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1992 至今任哈佛医 学院医学 教授,2002年至今任[[霍华德休 斯医学研究 所]]研究员,2002年至今任[[布列根 妇女医院]]高级医师 <ref name="Kaelin-01">[http://www.jfdaily.com.cn/news/detail?id=183381  威廉·凯林坦言自己的第一次实验室经历是场灾难 ]</ref>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cience/bzx5ljn.html
+
  他是[[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即[[哈佛癌症中心]]的医学系教授和基础科学副主任,同时也是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和[[医学研究所]](IOM)的成员。他曾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CCR)董事会和IOM国家癌症政策委员会中任职。
  
1979 年, 杜克 大学 , 学士
+
2010 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并获得[[加拿 ]]盖尔德纳国际奖,之后又陆续获得[[威利(Wiley)生物医 奖]]、拉斯克基础医 研究奖和[[马斯利奖]]。
 +
<ref name="Kaelin-02">[https://kknews.cc/science/bzx5ljn.html  两位诺奖得主 10/2019 将来上海临港参加世界顶尖科 家论坛 ]</ref>
 +
* ---------- HERE ... Need to modify in this section --------
  
1982年,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1992年至今,哈佛医学院医学教授
 
 
2002年至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至今,布列根和妇女医院,高级医师
 
  
  

於 2019年10月31日 (四) 20:16 的修訂

威廉·喬治·凱林
出生 (1957-11-23) 1957年11月23日(66歲)
美國紐約州紐約
國籍 美國
母校 杜克大學
機構 哈佛醫學院
研究領域 癌症
獎項 蓋爾德納國際獎(2010)
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16)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9)

威廉·喬治·凱林英語:William George Kaelin,1957年11月23日),生於紐約,美國癌症學家、哈佛醫學院教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他曾是被老師嫌棄的學渣
  • 獲得諾獎,他卻說:「我獲得了諾獎,卻治不好我太太的癌症...」
  • 期望未來20年能找到應對大多癌症的方法』『』

教育與工作經歷

凱林1957年出生於紐約,1979年獲杜克大學數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年獲杜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92年至今任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2002年至今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2年至今任布列根和婦女醫院高級醫師。[1]

他是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即哈佛癌症中心的醫學系教授和基礎科學副主任,同時也是美國臨床研究學會醫學研究所(IOM)的成員。他曾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CCR)董事會和IOM國家癌症政策委員會中任職。

2010年他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之後又陸續獲得威利(Wiley)生物醫學獎、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和馬斯利獎[2]

  • ---------- HERE ... Need to modify in this section --------



凱林的期望

作為一名醫學從業者,凱林有一個美好的希望,那就是用一片藥治癒所有的癌症。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凱林又有着嚴苛的要求 -- 他注意到,目前科學論文的數據(即「論文篇數」)十分「臃腫」(即「重量不重質」),他希望科學家能夠圍繞科研的核心、踏實研究,而不是堆砌一堆華而不實的數據。

凱林說:「做自己喜愛的事非常重要。每天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僅僅為了謀生而做,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你所熱衷的,同時也適合你才能的工作,這是一件幸運的事。」[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