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目山遗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天目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城区北郊,新通扬运河南侧、姜溱河东畔,占地总面积3.4万平方米。 天目山遗址是一座西周…”)
 
行 1: 行 1:
天目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城区北郊,新通扬运河南侧、姜溱河东畔,占地总面 积3.4万平方米。
+
''' 天目山遗址''' ,位于江苏省[[ 姜堰市]] 城区北郊,新通扬运河南侧、姜溱河东畔,占地总[[ 积]]3.4万平方米。
  
 天目山遗址是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约3100年,城址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外侧有环城河道,遗址发掘有台基、房址、墓葬、灰坑、排水沟等遗迹,出土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地的器物,以及鹿、獐、犬、鱼、鳖、蚌等遗骨。
+
 天目山遗址是一座[[ 西周]] 时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约3100年,城址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外侧有环城河道,遗址发掘有台基、房址、墓葬、灰坑、[[ 排水沟]] [[ 遗迹]] ,出土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地的器物,以及[[ 鹿]] 、獐、犬、鱼、鳖、蚌等遗骨。
  
 天目山遗址,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它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历史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
 天目山遗址,是江苏省首次在[[ 长江]] 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它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 历史]] 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5月25日,天目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6年5月25日,天目山遗址被[[ 国务院]] 核定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据考,早在新石器时代,泰州一带已有人类居住。夏、商时期,泰州一带人类活动频繁。泰州北郊的天目山古城构筑于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时期,天目山古城曾作为吴国的军事城堡,吴国北上争霸曾会盟诸侯于此。
+
 据考,早在[[ 新石器时代]] [[ 泰州]] 一带已有人类居住。夏、商时期,泰州一带[[ 人类]] 活动频繁。泰州北郊的天目山古城构筑于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时期,天目山古城曾作为吴国的军事城堡,吴国北上争霸曾会盟诸侯于此。
  
东晋时有王冶、鹿女在天目山修炼。王冶临走时,藏五丈履等物于井中。梁昭明太子萧统,曾与昭陵王来此敬礼。唐代永徽年间,皇帝曾赐天目山道观名。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运使蒋之奇奉旨来这里祈祷上苍,开右井得鹿角数十支,又获金龙玉璧等物。
+
[[ 东晋]] 时有王冶、鹿女在天目山修炼。王冶临走时,藏五丈履等物于井中。梁昭明太子萧统,曾与昭陵王来此敬礼。唐代永徽年间,皇帝曾赐天目山道观名。宋元丰二年(1079年),发运使蒋之奇奉旨来这里祈祷上苍,开右井得鹿角数十支,又获金[[ ]][[ ]] 璧等物。
  
 自西周以来,古城的上面接连覆盖着汉代、宋代直至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古城在最下面,后来者居上,最后在山顶建起了一座东岳庙。
+
 自西周以来,古城的上面接连覆盖着汉代、宋代直至明清时代的历史[[ 遗迹]] 。古城在最下面,后来者居上,最后在山顶建起了一座东岳庙。
  
 
==遗址特点==
 
==遗址特点==
  
城区布局
+
=== 城区布局===
  
 天目山遗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椭圆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
+
 天目山遗址依天目山[[ 地形]] 而建,呈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的椭圆形,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
  
 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70米的护城河道。外城里包着一座内城,其东西约70米、南北约5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
+
 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70米的[[ 护城河]] 道。外城里包着一座内城,其东西约70米、南北约5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
  
城墙结构
+
=== 城墙结构===
  
 构筑城墙的主体结构材料是土,结构很坚挺。城墙底部宽约20米,两侧坡度约45度,城墙顶面推算高度约10米。
+
 构筑城墙的主体结构[[ 材料]] [[ ]] ,结构很坚挺。城墙底部宽约20米,两侧坡度约45度,城墙顶面推算高度约10米。
  
 内城南侧的城墙中,有小孩墓葬一座,为长方形的土炕祭祀墓。北侧城墙中有一件祭祀性质的陶罐,周围还有祭祀遗迹。
+
 内城南侧的城墙中,有小孩墓葬一座,为长方形的土炕祭祀墓。北侧城墙中有一件祭祀性质的[[ 陶罐]] ,周围还有[[ 祭祀]] 遗迹。
  
 
==文物遗存==
 
==文物遗存==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在天目山遗址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80年代初和90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在[[ 天目山]] 遗址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 北宋]] 政和铁钱、两汉[[ 陶器]] 、铁剑、[[ 铜镜]] [[ 五铢钱]] 等。80年代初和90年代,地方[[ 文物]] 工作者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 ]] [[ ]] [[ ]] 、箭镞、网坠、铜削等。
  
 
21世纪初,天目山遗址发现有河道、城墙、台基、房址、墓葬、排水沟等古遗迹,发现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动物遗骨。
 
21世纪初,天目山遗址发现有河道、城墙、台基、房址、墓葬、排水沟等古遗迹,发现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动物遗骨。

於 2020年7月26日 (日) 02:54 的修訂

天目山遺址,位於江蘇省姜堰市城區北郊,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占地總面積3.4萬平方米。

天目山遺址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約3100年,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外側有環城河道,遺址發掘有台基、房址、墓葬、灰坑、排水溝遺蹟,出土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地的器物,以及鹿、獐、犬、魚、鱉、蚌等遺骨。

天目山遺址,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蹟。它對研究江淮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5月25日,天目山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據考,早在新石器時代泰州一帶已有人類居住。夏、商時期,泰州一帶人類活動頻繁。泰州北郊的天目山古城構築於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時期,天目山古城曾作為吳國的軍事城堡,吳國北上爭霸曾會盟諸侯於此。

東晉時有王冶、鹿女在天目山修煉。王冶臨走時,藏五丈履等物於井中。梁昭明太子蕭統,曾與昭陵王來此敬禮。唐代永徽年間,皇帝曾賜天目山道觀名。宋元豐二年(1079年),發運使蔣之奇奉旨來這裡祈禱上蒼,開右井得鹿角數十支,又獲金璧等物。

自西周以來,古城的上面接連覆蓋着漢代、宋代直至明清時代的歷史遺蹟。古城在最下面,後來者居上,最後在山頂建起了一座東嶽廟。

遺址特點

城區布局

天目山遺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橢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

外城呈長方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70米的護城河道。外城裡包着一座內城,其東西約70米、南北約55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

城牆結構

構築城牆的主體結構材料,結構很堅挺。城牆底部寬約20米,兩側坡度約45度,城牆頂面推算高度約10米。

內城南側的城牆中,有小孩墓葬一座,為長方形的土炕祭祀墓。北側城牆中有一件祭祀性質的陶罐,周圍還有祭祀遺蹟。

文物遺存

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在天目山遺址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80年代初和90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箭鏃、網墜、銅削等。

21世紀初,天目山遺址發現有河道、城牆、台基、房址、墓葬、排水溝等古遺蹟,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