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復興航空235號班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復興航空235號班機空難,常簡稱基隆河空難、南港空難,發生於2015年2月4日(立春)上午10時56分,班機原定從台北松山機場飛往金門尚義機場,起飛不久右引擎順槳故障,飛行員誤關掉唯一正常的左引擎,失去動力墜於基隆河南港段。墜毀前機翼呈90度角擦撞高架橋的影片,成為代表性新聞畫面。台灣航空史上首次飛機墜毀於河川的事故[1]

死者主要是廈門旅客。31名大陸旅客(22名廈門人),28人死。連同台灣乘客和機組,全機43人死、15人生還。復興航空對大陸和台灣乘客每人一律賠償1,490萬台幣(約295萬人民幣),與大部分家屬和解。

經過

2015年2月4日上午10時45分,由台北松山機場前往金門尚義機場之復興航空235號航班準備起飛,計劃使用MU2Q離場程序。機上共有58人,其中機組員5人,乘客53人。10時55分飛經台北市南港區時失聯,當地媒體播放的錄音顯示機長曾向航空管制員呼叫「Mayday, mayday, engine flameout!(求救,求救,引擎熄火!)」,松山機場塔台要求機長重試並轉接台北近場頻道(119.7MHz)。隨後塔台5次嘗試呼叫,但是飛行組員均無回應。根據民眾行車記錄儀所拍攝到影像,飛機最後因避讓建築物導致飛機高度驟降並向左側翻轉90度,左機翼先擦撞南港展覽館附近環東大道高架道路上一輛正在行駛的計程車,又擦撞環東大道的護欄,隨即墜毀於台北市南港區、內湖區與新北市汐止區交界、內溝溪抽水站附近的基隆河河面上。

記錄器譯文公布

2月6日,飛行安全調查委員會公布飛行記錄器中「座艙語音記錄器」(CVR)譯文及「飛行資料記錄器」(FDR)記錄報表。

二號(右側)發動機在大約飛機位於1,200英尺(370米)時自動順槳,並觸發主警報,一號 (左側) 發動機在二號發動機發生問題後仍然維持正常狀態。機長廖建宗將一號發動機油門收回,油路關斷,隨後飛機發出失速警告。啟動時飛機已經接近墜毀狀態,因來不及拉高,導致墜毀。值得一提的是:在墜毀前,副飛行員曾要求正駕駛按程序執行「確證」,但飛行員並未理會[2]

事故調查

事故調查單位共有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復興航空、行政院飛行安全調查委員會(簡稱飛安會)、法國航空事故調查處(BEA)、飛機製造商ATR公司、加拿大運輸安全委員會(TSB)、發動機製造商普惠公司。此次事故也是台灣空難首次有中國大陸失事調查機構參與。調查人員在調閱通聯紀錄與飛行紀錄器後,引發一連串疑問。

2015年2月6日15時,飛行安全調查委員會召開調查進度說明會。公布對飛行記錄器(FDR,俗稱「黑匣子」)的初步解讀結果:「飛機在失事前曾雙發失效,且5次觸發失速警告」。飛安會1個月內發布初步調查報告,4個月後發布正式報告。

2015年7月2日,飛安會公布事實資料報告,認為空難為人為操作失誤事故。本班機在跑道滾行準備起飛,滾行加速4秒鐘時監控駕駛員發現自動起飛動力控制系統(ATPCS)斷線(Off-Line),照規定應該立即中止起飛,但操控駕駛員卻照常起飛。機上系統監測到右邊的二號發動機出現異常後即自動順槳,無法產生動力;顯示器會顯示右邊的二號發動機異常。然而機長未按標準作業程序檢查,反將左邊正常運作的一號發動機斷油,以致兩具發動機皆無法產生動力。根據座艙通話記錄器資料,飛行組員(機長)一直到飛機墜毀前8秒,才發現關錯油門導致失速。

飛安會執行長王興中指出,依照ATR 72-600型飛機的操作規定,ATPCS只要有問題就禁止起飛,詢問復航的訓練教官,教官也都表明有告知駕駛員,只要ATPCS故障不能起飛,但復航沒有把這項規定寫進飛行操作手冊內提醒。他也透露,PF(操控飛行員)過去曾未通過緊急事故相關訓練的考試,經重訓後補考合格。

調查報告認定,事故航班機組成員屢屢不遵守標準作業程序的行為已經形成一種操作文化,對高風險的操作司空見慣並習以為常。

飛行安全調查委員會於2016年6月底發布最終調查報告,報告指出機組成員未依照執行手冊的標準步驟辨識故障,也沒有依正確程序進行修正,導致駕駛誤關仍正常運行的一號發動機,最終使飛機墜機。 不過,在調查報告發出隔天民航局卻發布新聞稿稱飛行事故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不盡周全,無考慮到儀表之當時顯示狀況是否和模擬機里的訓練顯示不同。

視頻

復興航空235號班機 相關視頻

恐怖空難,事件還原,復興航空235號班機
復興航空235號班機在基隆河面墜毀,機上人員生死未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