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埃德蒙頓龍屬

埃德蒙頓龍屬
圖片來自dinosaurpictures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坎潘階晚期至馬斯垂克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600萬年前。

成年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平均體重約6-9噸,最大体重11.6吨,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也是化石最多、分布最广的鸭嘴龙。牠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

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模式種是帝王埃德蒙頓龍(E. regalis),是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在1917年命名。

目前還有其他已命名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E. annectens,最初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92年命名,當時為破碎龍的一種(Claosaurus annectens),後曾被長期歸類於鴨龍,直到近年才被歸類於埃德蒙頓龍。

目录

特徵

埃德蒙頓龍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如同其他鴨嘴龍類,埃德蒙頓龍的頭部前段平坦、寬廣,口鼻部類似鴨子,雄性具小型頭冠,尾巴長而窄。前肢短於後肢短,但前肢亦有足夠長度,仍適宜行走。

完全成長的埃德蒙頓龍可達9公尺長,一些較大的標本則達12公尺到13公尺長。體重約4.0噸,是最重的鴨嘴龍科之一。帝王埃德蒙頓龍是體型最大的種;在2004年,傑克·霍納(Jack Horner)等人提出科氏大鴨龍是E. annectens異名,但很少其他研究引用這個分類法。模式標本(編號NMC 2288)的身長估計為9到12公尺。E. annectens目前已發現兩個標本,身長分別為8公尺、8.92公尺。但是,有一個可能屬於E. annectens的標本,身長被估計為約12公尺。薩斯喀徹溫埃德蒙頓龍的身長則為7到7.3公尺。

頭骨

埃德蒙頓龍的頭骨長度約1公尺,帝王埃德蒙頓龍的頭骨較長,而E. annectens的頭骨較短。埃德蒙頓龍的頭部側面略呈三角形,而且沒有骨質頭冠。若從頭骨的上方看,頭部的前端與後段較寬,中段狹窄。埃德蒙頓龍具有缺乏牙齒的喙狀嘴,由角質組織覆蓋。

根據位在森肯貝格博物館的「糙齒龍木乃伊」標本,埃德蒙頓龍的喙狀嘴角質部分至少有8公分長。埃德蒙頓龍的鼻孔大,鼻孔周圍的骨頭凹陷[1]。根據「糙齒龍木乃伊」標本,埃德蒙頓龍的眼眶具有鞏膜環(Sclerotic rings)。

埃德蒙頓龍只有上頜骨齒骨具有牙齒。新的牙齒會不斷的生長來取代脫落的牙齒,一顆牙齒需要約一年的時間來生長。牙齒排列成形成數十列齒系(Dental batteries),每列齒系有至少6顆牙齒;而齒系的數量,依該物種而變動。帝王埃德蒙頓龍的每塊上頜骨有51到53列齒系,每塊齒骨有48到49列齒系,而上頜的牙齒較下頜牙齒狹窄。E. annectens的每塊上頜骨有43列齒系,每塊齒骨有36列齒系。薩斯喀徹溫埃德蒙頓龍的每塊上頜骨有52列齒系,每塊齒骨有44列齒系。

身體

埃德蒙頓龍的脊椎數量,因不同種而有不同變化。帝王埃德蒙頓龍有13節頸椎、18節背椎、9節薦椎尾椎的數量則不清楚。一個E. annectens標本被認為具有19節背椎、85節尾椎。由於其他鴨嘴龍類的尾椎多為50到70節之間,上述估計值可能過度誇大。埃德蒙頓龍的背部與尾巴脊椎骨具有骨化肌腱,可使背部與尾巴保持僵硬[2][3]。這些骨化肌腱被認為提供四肢以外的額外支撐脊椎。肩胛骨長而平坦,類似刀狀,與脊椎平行。骨盆包含三個骨頭:長的腸骨、長而薄的坐骨、板狀的恥骨。骨盆的結構允許埃德蒙頓龍以二足方式站立。而9節癒合的薦椎也使骨盆牢固。

與後肢相比,埃德蒙頓龍的前肢較短、較細。肱骨具有大型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可供胸鎖三角肌肉附著,尺骨橈骨纖細。上臂與前臂的長度相當。手腕只有兩塊小型腕骨。手掌具有四指,缺乏俗稱的拇指。前三指的長度相當,生前可能由肉質組織連接。前兩指具有蹄狀指爪,外表由皮膚覆蓋。最後一指的長度較短,可做出獨立於其他三指的動作。股骨筆直而粗壯,後側具有明顯的第四粗隆部。連接大腿與臀部、尾巴的肌肉,會連接至第四粗隆部;當動物前進時,可使尾巴發生平衡的功能。腳掌具有三趾,缺乏第一與第五趾。腳趾具有蹄狀趾爪。

發現與種

埃德蒙頓龍是由勞倫斯·賴博(Lawrence Lambe)於1917年所命名,其化石是於艾伯塔省馬蹄峽谷組中發現,模式種帝王埃德蒙頓龍E. regalis)。在1892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建立破碎龙Claosaurus annectens,但後來一度分類於鴨龍A. annectens)、目前屬於埃德蒙頓龍(E. annectens)。另外,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於1926年命名了萨斯喀彻温強龍Thespesius saskatchewanensis),後來也一度分類於鴨龍(A. saskatchewanensis),但現在亦被認為是屬於埃德蒙頓龍,更名為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E. saskatchewanensis)。

鴨嘴龍科中的鴨龍Anatosaurus)意為「蜥蜴」。鴨龍曾有五個種,模式種Anatosaurus annectens,種名意為「連接」。模式種被歸類於埃德蒙頓龍後,鴨龍這個名稱被棄置,而成為埃德蒙頓龍的次異名。而薩斯喀徹溫強龍先是被歸類於薩斯喀徹溫鴨龍(A. saskatchewanensis),後被編入埃德蒙頓龍中,成為了萨斯喀彻温埃德蒙顿龙。埃德蒙頓鴨龍(A. edmontonensisA. edmontoni)亦被認為與E. annectens是相同物種。兩個另外的鴨龍種,長頭鴨龍(A. longiceps)及科氏鴨龍A. copei)被發現與埃德蒙頓龍不同,而被建立為新屬大鴨龍

參考文獻

  1. Hopson, James A. The evolution of cranial display structures in hadrosaurian dinosaurs. Paleobiology. 1975, 1 (1): 21–43. 
  2. Ostrom, John H.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aleoecology of the hadrosaurian dinosaur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975–997. 
  3. Galton, Peter M. The posture of hadrosaurian dinosaurs.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70, 44 (3): 46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