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圣彼得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彼得堡
圖片來自travelwithwinny

聖彼得堡(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舊名彼得格勒列寧格勒,是俄羅斯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首府,曾为列寧格勒州首府、俄罗斯首都。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和军事基地。重型机器、精密仪器制造业、海洋运输业和军事工业久负盛名。全市人口約520万人,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市、世界上最北端的居民超過100萬人的城市。

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1],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俄羅斯聯邦憲法法院、紋章局 (俄羅斯聯邦總統直屬、列寧格勒州政府、獨聯體聯盟議會大廈、俄羅斯海軍司令部西部軍區司令部。

歷史

20世纪以前

聖彼得堡地区原来是波罗的海芬兰湾涅瓦河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泽地,其周围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称“英格里亞”,為瑞典帝国所拥有。該地早先只有一支芬蘭部落活動。1611年,瑞典殖民者首先在涅瓦河口修築了一座要塞,其後圍繞著這個要塞逐漸興起一座小城鎮。

沙皇彼得一世對航海事務非常感興趣。其時俄國控制下的面向西方的重要海港為阿尔汉格尔斯克,由於位于白海,每年有好幾個月封凍停航。爲了爭奪面向西欧的不凍港,俄國在18世纪初1700年开始对瑞典帝国的21年北方战争。1703年5月12日(俄曆1日),彼得一世从瑞典帝國夺取英格尔曼兰,同月27日(俄曆16日)在距離海灣約5公里的入海口処,一個叫做兔子岛的小島上興建彼得保罗要塞,這也成爲了新城市的第一塊磚石。

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包括從俄國各地徵召的農民兵,以及戰爭中的瑞典戰俘。工程主理者為彼得一世密友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什科夫。稍後這座城市成爲聖彼得堡省的中心。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圣彼得堡成為君主制俄罗斯帝国首都,经过凱薩琳大帝亚历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断建设,成为君主制俄罗斯帝国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将其称为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最初幾年城市是圍繞著彼得保儸要塞發展的,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作为抵御瑞典的屏障。但很快城市就開始向外擴張了。1736-1737年城市遭遇嚴重的大火。1737年Burkhard Christoph|Burkhard Christoph von Münnich主持的一個重建委員會重新制定了計劃,將城市劃分為5個區,市中心遷移到海軍區。

城市沿著以海军部大厦為中心輻射開去的三條街道發展;這三條街道分別是涅瓦大街(目前的中心道路);戈羅霍娃街;以及沃茲涅先斯基大街。城市發展的最初60年間,巴洛克風格佔據了統治地位,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即為冬宫。1760年代以降,新古典主义風格建築逐漸成爲潮流。

1810年,亚历山大一世時期,第一所工科高等院校開始興辦。1825年,一批俄罗斯贵族曾在圣彼得堡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但起義很快失敗。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后,圣彼得堡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立了机械、造船、电力、食品等工业,并形成了产业工人阶级。

20世纪至今

1905年俄国革命开始于圣彼得堡,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省。革命家托洛茨基参与组建了圣彼得堡苏维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政府将其改称“彼得格勒”,同样意为“彼得之城”,但以去除德语借词

1917年3月二月革命中沙皇尼古拉二世代表自己与其子退位,结束了俄罗斯君主制和近300年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1917年11月7日(旧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列宁带领下,冲进冬宫,此后该事件被称为十月革命。此次革命导致俄国临时政府结束,所有政权转移归苏维埃俄国共产党也由此崛起[2]。之后,该市获得了“三次革命之城”的新称呼,指20世纪早期俄罗斯政治史上的三大发展。

1917年9月至10月间,德意志帝国陸军入侵西爱沙尼亚群岛,炮轰并企图入侵彼得格勒。1918年3月12日,苏维埃把中央政府迁到莫斯科[3]。在随后的内战,1919年尤登尼奇将军从爱沙尼亚开始进军,再次尝试占领该城,但托洛茨基调动了军队,迫使他撤退。

1924年1月26日,列宁逝世五天后,经第二次全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后来街道和其他地名相应进行了更名。全市与列宁生活活动相关的地点超过230个,有些後來成为博物馆[4]其中包括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是十月革命的象征,也是俄罗斯海军中最古老的船。

1920-30年代,列宁格勒的落后的市郊地带按照规划被改造成为市区。政府将住房纳入社会福利之一;很多“资产阶级式”的宅邸被认为太大,大量的家庭被分配到“公共住房”中去。1935年当局出台了新的总体规划,计划将城市往南发展,让市中心远离苏芬边界;经斯大林同意,指定莫斯科大街为未来的列宁格勒的主要街道,在大街南端则会修建新的市政厅,同时近邻市政厅还会修建一个大型广场。但二战之后,苏芬边界向北移动,涅瓦大街和皇宫广场得以保留作为市中心的地位和功能。

1934年,基洛夫在列宁格勒遇刺,由此掀开苏联大清洗的序幕[5]

在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二戰蘇德戰爭期间[6],列宁格勒曾经历纳粹德国以及芬蘭軍队長達872天的封锁列寧格勒圍城战成为了现代历史上时间最长、破坏最严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围城战之一,1944年蘇聯發起大規模反攻,芬蘭同蘇軍停戰,解除了城市北部威脅,德軍亦在反攻之中潰退,圍城战結束。1945年5月1日,斯大林签署最高统帅命令第20号,命名列宁格勒市与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伟大卫国战争英雄城市。伟大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65年5月8日颁布法令授予列宁格勒英雄城市列宁勋章金星勋章,以表彰“在围城战中的英雄抵抗与幸存者的坚韧不拔”。上托着金星标志的英雄城市纪念碑Leningrad Hero City Obelisk于1985年4月在起義廣場落成。

1949年到1952年,在列宁格勒发生了苏联著名的列宁格勒案件

列宁格勒在二战后进行了重建,并且再度成为苏联的工业中心区之一。尽管工人阶级在战后大量涌入,但该城还是保持了文化和艺术中心的地位。同时由于接近芬兰,该城成为苏联时代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电视节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万苏联游客经列宁格勒前往芬兰旅游。

1980年代末的列宁格勒市长索布恰克追随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改革政策,该城在苏联8·19政变时持反对政变的立场。1991年9月6日,该城市民以54%的多数通过了恢复“圣彼得堡”旧名的决议。

另一方面,聖彼得堡經濟狀況於蘇聯解體後開始惡化。自從1940年以來食物配給再一次引入聖彼得堡,接受國外人道主義糧食援助。俄羅斯攝影師阿列克謝·季塔連科曾拍一系列戲劇性照片。1995年,聖彼得堡地鐵1号线因水災停止運作,阻礙城市發展將近十年之久。

1996年,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夫擊敗阿纳托利·亚历山德洛维奇·索布恰克,當選市長。2000年,弗拉基米爾·雅科夫列夫贏得連任,但在2003年突然辭職。

雖然聖彼得堡中央區域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但其歷史與建築保護產生爭議[7]。2005年後,市政府允許歷史建築拆遷[8]。2006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宣布一項雄心勃勃計劃,將建造396米高的摩天大樓,可能會導致聖彼得堡天際線產生劇變。俄羅斯民眾於這個計畫不太接受,2010年12月,總理梅德韋傑夫決定為該計畫尋找一個更合適的建造位置。

影片

Санкт Петербург. Главный маршрут по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у. Невский. Дворцовая. Медный всадник. Про Питер.

參考文獻

  1. V. Morozov. The Discourses of Saint Petersburg and the Shaping of a Wider Europe, Copenhagen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2. .org/wps/mov02/ Ciaonet.org[失效連結]
  2. 雷克斯·A·韦德1917年俄国革命200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
  3. McColl, R. W. Encyclopedia of World Geography. Infobase Publishing. 2014-05-14: 633–634 [2022-10-05]. ISBN 978-0-8160-722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英语). 
  4. Kann, Pavel I︠A︡kovlevich. Leningrad, a Short Guide.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62 [2022-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英语). 
  5. Stalin's Terror: High Politics and Mass Repression in the Soviet Union, Barry McLoughlin and Kevin McDermott (eds).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 6
  6. Baldack, Richard H. "Leningrad, Siege of," World Book Encyclopedia, Chicago, 2002, vol. 12, page 195
  7. Sergey Zagraevsky. Will Saint Petersburg share the same fate as Moscow?. Zagraevsky.com.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8. Photos of the viol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of Saint Petersburg. Rusarch.ru. [2009-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