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土地利用工程

游戏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土地利用工程

概述;土地利用工程是有关土

简介;土地利用工程是有关土地开发利

发展历史;中国甲骨文""即田字,可说明中

土地利用工程是有关土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管理的各种工程的总称。[1]

目录

简介

土地利用工程是有关土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管理的各种工程的总称。

是以生态系统平衡为理论依据,根据国民经济和各项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对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与治理改造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如荒地耕垦、滩涂围垦、水利灌溉、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种草、草原建设和改良、盐渍化、沙漠化、沼泽化土地的治理、土地污染防治、大江大河治理、堤防圩垸、水库、水闸、塘坝的修建等。其主要任务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防止土地退化和破坏,促进土地利用实现良性循环与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土地利用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的单项措施之处在于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必须把土地资源的各个要素,利用和改造、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作为一个整体,综合地进行整治,才能使土地得到有效的治理。

发展历史

中国甲骨文“”即田字,可说明中国在夏商时期已将农田整理成相连的方块田,并在田间开挖灌溉排水沟道,进行灌溉。《周礼·地官》把土地利用工程称为“土宜之法”。春秋战国时期,楚?掩曾提出了一整套土地利用和治理的方法。秦汉以来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创造了在山坡塘堰旁修建梯田、种植水稻、采用引黄淤灌压盐的方法,后发展成为排、灌、放淤、种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则农田水利事业兴盛,发展了围湖造田,并采用了用地养地种植绿肥的耕作方法。宋、元、明、清时期进行了大量开荒造地、与水争田的工程,当时称为“治地”,但由于不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综合治理,引起了水土流失,湖面缩小,影响了淡水养殖和湖泊的蓄洪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多次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土地调查勘测和大规模的土地规划工作;在总结以中、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黄河、淮河和海河的大规模治理工程,并全面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的工程建设和荒地开垦,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见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治理)。

世界各国也重视土地利用工程。如美国国会在30年代通过了《水土保持法案》,展开了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农田整治工程,进行了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土地改造,经过40多年的建设,基本改善了田纳西流域的面貌。日本在1949年制订土地改良法,使土地改良工作走上综合发展的道路;各级政府部门都设有耕地建设、耕地整治和土地改良机构,负责土地利用工程方面的工作。朝鲜颁布的土地法特别强调国土建设总体规划,并对国土整治、土地保护、土地建设列有专门条款。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工程主要包括:

土地开发

即对土地资源尚未被利用或利用还不充分的地区进行合理垦殖,发展交通,建设居民点,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工程措施,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治理

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难以利用或由于使用不当而退化了的土地,进行有计划的综合治理,以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设有利于集约利用的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改良

为改变土地的不良性状,防止土地退化,恢复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主要包括:农业工程措施,如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修筑梯田、改造坡耕地、平整土地、实行耕地园田化等;生物措施,如营造护坡林护田林固沙林固沙草等;农业技术措施,如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耕作制度、施肥制度等。根据当地土地在提高生产上的主要限制因素和土地退化的主要危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提高土地改良效果的重要途径。进行土地改良,还需要制订好规划;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分期分批有步骤地进行。

土地保护

为防止土地遭受破坏、导致土地退化和保护土壤防止污染的各种科学技术措施和工程设施的总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常造成土壤侵蚀,江河湖泊水库的淤塞,土壤盐渍化沙漠化贫瘠化,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进入农田,引起土壤和水质污染等(见污水灌溉)。为此需要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化害为利;采取积极防治和预防为主的措施,保护土地资源,并促使农业土地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见水土保持)。

相关视频

23号 土地利用工程规划设计-资环学院 李晓丹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