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四川博物馆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四川博物馆

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

竣工时间: 2009年

馆藏精品: 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

院藏文物: 30万余件

四川博物院位于四川成都,始建于1941年,已有70余年历史。现有院藏文物30万余件,是其中珍贵文物5万余件。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等。

2009年,四川博物院新馆落成。新馆占地88亩,位于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1]

历史来源

四川省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3月,馆址在皇城明远楼。

1949年改名为"川西人民博物馆",馆址迁至人民公园内。

1952年改为"四川省博物馆"。

1965年,由人民公园迁至人民南路四段。

1984年5月题,邓小平写了馆标"四川省博物馆"。

2001年,四川省博物馆被国家计委列入"十五"发展计划,决定在浣花风景名胜区建新馆。

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老馆闭馆。

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破土动工。

2007年10月底开始规模庞大的文物搬迁工作。

2009年5月1日新馆开馆。

场馆组成

万佛寺

万佛寺位于成都市西门外通锦桥,相传建于东汉延熹(公元158-167)年间,是成都著名古刹,从南朝至明代的千余年间,香火连绵不断。根据文献和出土造像题记,万佛寺南朝时名安浦寺,唐代名净众寺,宋代改名净因寺,明代又名万佛寺,明末毁于兵乱。

万佛寺遗址自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出土以来,先后四次出土了大批石刻造像,约二百余件。其中,有两次出土的造像大多为四川博物院收藏,内容有佛像、菩萨像、造像碑、造像龛、伎乐像及各种建筑构件。其出土的南朝梁(公元420年-589年)造像刻有明确的纪年,是研究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万佛寺石刻造像在四川乃至全国石刻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题材丰富,布局复杂而完整,雕刻细腻而精美,其中的不少精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收入各种图录中。我们从馆藏万佛寺石刻中挑选出部分精品,同时也附带选出几件我省其它地区出土的石刻造像进行展出,以满足广大群众对佛教艺术的需求。这是成都万佛寺石刻出土一百余年第一次集中展示,它将让你领略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陶瓷馆

陶瓷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影相伴,它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泥与火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5000年前的先民们就创造了陶器,至夏商瓷器萌芽,汉代已能烧制成熟的瓷器,陶瓷仍与我们朝夕相处,丰富和美化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瓷器曾作为"使者",向世人展示我华夏的辉煌,以至英文的China(瓷器)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和代名词。

巴蜀的陶瓷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从稚拙古朴的大溪彩陶、生动形象的汉代陶塑、多彩多姿的宋三彩俑,到别具一格的青羊宫窑、邛窑、玉堂窑、广元窑、磁峰窑、琉璃厂窑……,无不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质朴的魅力,她虽没有官窑瓷器的精美华贵,但却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邛窑的彩斑、点彩和彩绘,拓展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天地,久负盛名的省油灯,可堪称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创造。这里还荟萃了全国其他窑系的作品,她们如诗、如画、如美酒;类玉、类银、类冰雪,诉说着中国古老瓷器的美丽故事。

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叩开陶瓷艺术之门,去领略她的百态千姿、万般风情吧!

书画馆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财富。

四川的书画艺术有很深厚的传统。从唐代开始,一些京都和外地画家纷纷随唐玄宗唐僖宗避乱而来,给四川的书画艺术带来了兴盛的景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蜀道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益州书画名人录》记载,从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国(公元1736到1046年)这两段历史时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书画名人达1100多人,由此给四川留下了无以计数的法书名画。抗战时期,四川作为大后方,又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艺术家,再次掀起了近代艺术的大潮。

这里展出的馆藏书画精品,虽吉光片羽,却也能够领略中国书画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其特色让人留恋往返。

民族文物

川西南豪爽的彝家兄弟,川西高原粗犷的藏族汉子,川西北质朴的羌族人家,川南清纯的苗乡少女,还有回、蒙古、土家等十四个世居少数民族兄弟共同居住在四川的山山水水间,高原、山林给予每个民族不同的禀赋和性情。古老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终在这一刻交融,串起各民族的文化、风俗、礼仪,如同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中了望,那灿烂如花、美若朝霞的民族服饰,那精美细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工艺,那神秘莫测、敬神礼佛的宗教法器,等等,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具有独特、悠长的艺术韵味,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我们在这里展出的民族文物是从馆藏七千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它们不过是民族文化大海中之一粟,却已经让我们为之心醉和迷恋。我们相信,古老的民族文化之花,必将会更加娇艳,以她那璀璨的、摄人心魄的魅力在世人面前绽放异彩。

四川馆

二十世纪是四川历史上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100年,其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舞台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撷取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几个片段,奉献给观众。

本展览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川保路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军长征过四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腾飞的四川"三段史实为主要内容,通过近300张资料照片和200余件历史文物,再现百年来四川人民的奋斗历史,彰显四川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振兴中华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崇高精神。

温故知新,鉴古知今。四川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定能够继承革命传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谱写更加灿烂的历史篇章。

张大千书画馆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著名画家张善子和张大千先生既取意《大风歌》,又撷名明末清初画家张大风之名,为他们的画堂命名为"大风堂"。张氏昆仲不虚此名,在二十世纪的画坛挥毫扬风,艺振寰宇。

大千先生仙寿八十有五,从艺七十余载,仰天纵之才,尽毕生之功,踪迹先贤,遍游名山,熔铸古今,集先古画学之大成,施墨成画三万余帧。工笔写意均入妙境,山水、人物、花鸟皆富神采。其清丽俊逸之笔,纵情泼彩之韵,令中西雅士神往。他的才情与勤勉、胆识与阅历皆非常人所能企及,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誉:"张大千,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

四川博物院对大千先生画作的收藏,也堪称富甲一方,尤其是临摹敦煌壁画。随着您眼波的流动,那一幅幅金碧巨制,一层层清逸笔墨,一枚枚玲珑玉印,一段段过往旧事将牵引您走进一个非凡的大千世界。

藏传佛教文物馆

藏传佛教是公元7世纪分别由印度和我国汉地传入西藏后,经过三个多世纪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相互碰撞、相互吸纳的过程中,逐渐本土化了的具有浓郁西藏特色的佛教。又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

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个主要教派和一些小教派。这些小教派有的后来自行消失,有的融入到主要教派之中,其中的觉囊派尚存,活跃于今四川、甘肃藏区。苯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藏传佛教化。

藏传佛教对藏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成为我国藏族广泛信仰的宗教,并且通过长期的民族文化交流,它又传入我国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珞巴族、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在我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内蒙七省流传,并传入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及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国家和地区。

四川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馆收藏的藏传佛教文物十分丰富。这些文物全面反映了一千年多来佛教文化在藏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我们从中挑选出部分精品进行专题陈列,这些文物几乎都是第一次对外公开展出,它们除了让你对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赞叹外,还将给你带来美的享受。

汉代陶石艺术馆

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发展、疆土扩张,汉代陶石艺术就是在这片时代沃土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

以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陶塑艺术为代表的汉代陶石艺术,是当时"厚葬"风俗的产物,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西汉中晚期,厚葬之风盛行,为画像石、画像砖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

四川盆地开发较早,秦统一巴蜀后,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得以迅速传播,四川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文翁兴学又使蜀地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安定富庶的四川自然成为陶石艺术流行的重要区域,从西汉中后期开始,盛行于东汉时期,最晚到蜀汉初期。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其画像风格极具地方特点。

东汉时期道教神仙思想的盛行,对汉代丧葬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相信"灵魂不死","死后升天"。汉代陶石艺术中没有生命消亡的阴影,而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和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作品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它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在塑造技巧上还是在雕刻手法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中国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工艺美术

在中国工艺品瑰丽宏伟、蔚为壮观的艺术宝库中,玉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烟壶、刺绣等门类是艺术瀚海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本馆所展示的是我馆所珍藏工艺美术的精品。时间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国初年。它们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也是生活中的实用之物。其造型独特、色彩绚丽、雕饰华美,已成为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馆

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称青铜。作为中国青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巴蜀青铜器在与夏商周青铜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征的青铜文化。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但有关巴蜀历史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因此,古巴蜀的历史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繁水观音、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重庆涪陵小田溪、新都马家乡、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县、宣汉县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此外,与四川相邻的陕西汉中、宝鸡以及湖北宜昌等相邻省区也都发现了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给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证明在广袤的四川盆地,大约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创建了高度文明的古国,后来又和巴人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青铜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当我们默立在巴蜀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面前时,不能不感叹先民们在创造自身文化的同时,不忘汲取商周文化精髓的胸怀和睿智;不能不钦佩先民们在创造富裕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浪漫的青铜艺术世界中的辉煌。

这里展出的仅仅是四川博物院藏青铜器的一部分,它的神秘与奇特将会告诉你昔日的荣光。

文物保护

展厅内呈现的都是国宝重器,文物的保护自然不能马虎。恒温、恒湿,除了现代博物馆常见的保护措施外,省博新馆还特地引进了声光系统。李江涛表示,特别是书画作品,不比器皿,游客要更清楚地欣赏,必须要求较好的光线,然而光线对文物损害在所难免,所以新馆所有书法绘画、纺织展厅的灯光全部使用声控灯组,当陈列馆无人进入时,所有灯组都会自然暗淡。除了声光系统,所有展柜还采用了一种透光度极高,且有防弹功能的超白玻璃,这样参观者很容易便能看到文物最真实、最细致的一面。

四川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已初具规模,拥有三层15间较为独立的工作室,有着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分析检测室、精密分析仪器室等,这将为文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提供强大支撑。高素质的专业化保护修复队伍,是文保中心的基石。通过人才引进、专业培训学习等,文保中心现已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有5人。文物修复的门类涵盖书画、石刻、陶瓷器、漆木器和金属器五大类。

文保中心不但肩负本院文物的保护修复,而且致力于全省乃至西南地区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2011年底,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还通过与省内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华通博物馆三家组建了"四川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共同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