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喬治·歐威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喬治·歐威爾
圖片來自nytimes

喬治·奧威爾英語: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本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英國左翼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

動物莊園》和《一九八四》為奧威爾的傳世作品。當中,奧威爾以銳目觀察,批判假社會主義之名、行極權主義之實的斯大林主義;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而小說中對極權主義政權的預言在之後的五十年中也不斷地與歷史相印證,所以兩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界。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新話」、「雙重思想」等詞彙,皆已收入英語詞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奧威爾主義」、「奧威爾式的」等新詞,甚至成為日常通用語彙,可見奧威爾和其作品在英語國家的巨大影響。

由於歷史上東西方的對峙,喬治·奧威爾的作品經常被視為反蘇和反共的代名詞,因而曾在蘇聯東歐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國家遭到封殺。《一九八四》直到1985年才有簡體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為「內部讀物」,只允許特定人群購買閱讀。

生後

1953年,自傳《這,這就是喜悅》(Such,Such Were the Joys)和評論集《英國,你的英國》出版。

1968年奧威爾的遺孀索妮亞·布洛尼與伊安·安格斯共同編輯出版了四卷本《喬治·奧威爾評論、報章雜誌文章及書信集》,書中收錄了奧威爾的大量作品。

1971年,由米廉·格羅斯所編《喬治·奧威爾的世界》(Miriam Gross,The World of George Orwell)出版。

1998年彼得·戴維森編輯的《奧威爾全集》(十九卷本)出版。

2002年,英國《衛報》公布了奧威爾於1949年去世前所寫下的潛藏在英國的親共者名單

根據2007年9月4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資料,因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的關係,奧威爾被軍情五處倫敦警察廳特殊行動部自1929年起一直嚴密監視至1950年逝世。

生平

1903年喬治·奧威爾生於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轄區莫蒂哈里(今屬印度比哈爾邦東查姆帕蘭縣)一個政府下級官員的家庭,父親理察·布萊爾(Richard Walmesley Blair)為印度總督府鴉片局副代理人,母親梅培爾·李莫桑(Ida Mabel BlairIda Mabel Limouzin)為緬甸木材商之女,具英、法兩國血統,家中育有兩女一男,家境並不寬裕,奧威爾自稱家庭屬於「中產階級偏下(下層中產階級),即沒有錢的中產家庭」。

1905年除了父親仍任職於印度總督府的鴉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國牛津郡泰晤士河畔亨利。由於無力就讀貴族學校,1911年,奧威爾只能進入一個二流的私立寄宿學校St Cyprian's School|聖·塞浦里安預備學校,寄宿學校帶有許多極權主義社會的特點,鞭子教育、等級制、恃強凌弱、規範化、反智等等。

1914年,11歲的奧威爾首次在地方報紙上發表一篇詩作《醒來吧,英國的小伙子們》。

1917年,奧威爾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獎學金,進入英國最著名的中學——伊頓公學,但他窮學生的背景使他備受歧視。早年的經歷令他同情社會底層,呼喚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對極權主義的認識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

1921年,從伊頓公學[1] 畢業後,沒有申請牛津劍橋獎學金,家庭經濟狀況無力供他升學,只得投考公務員,加入了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作為一位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權,能夠近距離觀察審判、笞刑、監禁和絞死囚犯,這一階段的經歷讓他細緻地觀察到了人性中殘暴的一面;對西方的殖民主義政策產生了反思;更進一步地認識了極權主義。在緬甸的經歷讓他認識到了殖民主義罪惡的一面,並因此在1927年離開了殖民警察部隊。緬甸的經歷為他寫作《絞首刑|A Hanging》(1931年出版)與《射象》(1936年出版)提供了題材。

參考文獻

  1. 伊頓公學,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