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印度文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2022/02/26 中央社 台北26日電中國官方25日通報,新增224例確診,其中本土共82例,並以近日疫情居高不下的內蒙病例最多,占了30例。
  • 截至24日24時,中國大陸現有確診2254例,累計治癒出院10萬1714例,累計死亡4636例,累計報告確診10萬8604例。
古代印度文明
原圖鏈接

古代印度文明(ancient indian civilization)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 後被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了恆河流域文明; 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
  • 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 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宗教性。

古印度文明細分兩部分來看:一是印度河流域產生的文明,另一就是恆河流域產生的文明。

  • 我們所説的古印度文明消失指的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消失,而恆河流域的文明則未消亡。
  •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流域文明”。
  •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 佛陀時期(前6~前2世紀) 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古印度金幣 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
    • 在這時期裏,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
  • 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
  • 在這個時期的大國裏,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 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户和納税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 孔雀王朝時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
  • 國王權力標誌着剎帝利婆羅門長期鬥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
  • 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峯; 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
  • 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 印度地區歷史悠久,是世界上較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
  • 印度河是其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古印度文明滅亡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地區,在文化上並與當地人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
  • 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印度半島,但他之後,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南北的歷史也有所不同。
  • 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 穆斯林最終在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
  • 15世紀末,渡海而來的西方殖民者蜂擁踏上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印度對英國發動不合作運動; 獨立後,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冷戰結束後的印度經濟自由化,在過去十年已經大幅度地擴大規模。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

  • 印度河文明的發現(大約前2500年——前1750年)
  • 環境和居民--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印度河; 我國漢朝文獻稱之為「身毒」或「天竺」,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首次改譯為印度。
  • 古印度不是一個政治實體的名稱,而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 指今天整個南亞次大陸,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
  • 南亞次大陸大致可以分成三塊:北部山區,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印度河平原開發最早,是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
  • 居民成分自古以來極為複雜; 一般認為古印度最早的居民是達羅毗荼人; 後來從西北方向入侵來的雅利安人成為古印度的主要居民。
  • 這之後周圍地區主要是北方和西方的各個民族,如波斯人、希臘人、蒙古人等等,先後入侵或定居古印度。
  • 印度沒有一個純粹的印度人種; 黑人,黃人和白人都有分布。
  • 意外的收穫--在幾個文明古國當中,古印度不太重視歷史,這是認識和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一大障礙。
  • 一些宗教文獻和神話文學外,古印度幾乎沒有真正的歷史記載; 這與古代中國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
  • 在中國則有帝王的編年史、各縣縣誌、古代歷史學家如司馬遷等人的著作,墓碑以及卜骨等等,能有把握地把中國歷史追溯到大約是公元前 1500年。
  • 在羅馬和希臘,雖然沒有中國那麼多古代文物,但卻有一些很好的歷史性的文學作品; 甚至人們還可以讀到埃及的、巴比倫的、亞述的和蘇美爾的歷史記載。
  • 關於古印度文明的文獻記載稀缺到什麼程度呢?舉一個例子:直到今天,仍然無法編寫出一張完整的歷代統治王朝的名單,更不用說歷代統治者的名字、統治時間長短、主要事跡等等。
  • 1922年的一天,有位名叫拉·巴涅爾吉的印度考古學家來到印度河下游的一個名叫摩亨佐·達羅的土丘; 這裡有一座古代佛塔的廢墟。
    • 他原來打算在這裡了掘一些有關佛教的遺物,但出乎人們的意料,在這裡發現了被塵土埋沒了幾千年的古城遺物。
    • 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一個名叫哈拉巴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座與摩亨佐·達羅同時代的古城遺址; 這兩個地方都有類似的印章和古物出土。
    • 在隨後進行的大規模發掘中,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尚無人知道的奇妙世界。
  • 在哈拉巴這個地方,人們早就發現一些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寫東西,但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鄰近的居民還常常用那裡的殘磚斷瓦砌房子,甚至用它做鐵路的鋪路石。
  • 在1922年以前很長的時間裡,人們一直認為古代印度的文明是在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4世紀)以後才開始發展起來的,距今約有3000多年的歷史。
    • 例如,當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人們還說古印度的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左右開始的。
  • 拉·巴涅爾吉的意外發現證明了人們以前的看法是錯誤的,古代印度文明至少可以向前推移1000多年。
  • 下城是居民區,那裡有筆直寬廣的大街,東西南北,縱橫交錯,把下城分成許多街區; 主要的大街寬達10米; 街邊的建築物都不開臨街窗戶,而一律開向裡面。沿街房屋的大門也一律向內開。
    • 鄰街的牆壁都統一砌成圓弧形; 街里的房屋主要是用燒制的紅磚砌成的; 房屋的大小、高低和設備有很大的區別; 有帶有浴室和排水設備的高樓大夏,有非常簡陋低矮的茅舍。
  • 兩城裡居民怎樣生活呢?當時,他們已經會製造銅器和銅、錫的合金青銅器,例如斧、鐮、鋸、小刀、釣魚鉤、箭頭和矛頭等。居民主要從事農業。
    • 他們常用青銅做的鶴嘴鋤翻地,使用水牛和一種叫犎的野牛耕地。
    • 種植的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胡麻、甜瓜、棗樹和棉花等。
    • 吃的除了糧食作物外,還有牛肉、豬肉、家禽和魚。
  • 這兩座城市,一個在印度河的下游,一個在印度河的上游,相距600多公里,形成兩個中心; 可能是兩個彼此獨立對峙國家的都城。
  • 據人們推算,兩城的居民各有三四萬人。哈拉巴的那座城市除衛城保存較好外,其餘的建築物都遭到很大破壞,只留下一些斷垣碎瓦。
  • 按遺址所在地區來說,這兩座城址的文明稱為印度河文明;按考古學界以首次發現遺址的地點命名的習慣,它又稱為哈拉巴文化。
  • 它存在的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
  • 哈拉巴文化不僅僅限於這兩座大的城市,還包括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眾多城鎮和村落遺址。
  • 哈拉巴文化給人們留下許多令人不解的秘密。
  • 盛極一時的哈拉巴文化,從公元前18世紀開始走向衰落; 一些大的建築物已經廢毀; 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矮小的房屋,大街小巷不再暢通,城內完善的排水設備也毀壞了。
  • 有人說是外族入侵造成的; 但入侵者又是誰呢?過去人們說是雅利安人; 而事實是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時間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後,就是在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的幾個世紀; 哈拉巴文化的衰亡,目前還是一個未解的謎。
  • 哈拉巴文化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不解之謎呢?
  • 這是因為那時的歷史沒有文字記錄; 哈拉巴文化的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製成的印章上; 這樣的印章已發現的就有2000多枚,那上面都刻有文字符號。
  • 一些陶器和金屬器物上刻有銘文; 在那些印章上,文字與神或野獸之類的圖畫並見,多為單行的,而且很短,至多不超過20個符號。
  • 這些符號有些是表音的,有些是表意的,總數約有500個。但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讀通這種文字; 如果這種文字讀通了,上面說到的種種不解之謎,也許就會真相大白。[1]

文明进程

印度河文明时期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产生时间约为公元前3100年,由达罗毗荼人(或叫哈拉巴人)组建城邦,发展社会生产。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1750年左右外族入侵,印度河城邦消失,文明随之消亡。狭义的古印度文明指的是印度河文明。

恒河文明起源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具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匙壳戒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喇夜求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剃促慨虹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古印度金币 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担慨狱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乃删和兴盛起来。

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局嚷键-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棕己润燥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

4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笈多王朝(320-540)兴起,建都华氏城,该王朝取代贵霜帝国,逐渐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地区。到超日王(380-415)时,国势强盛,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首都是华氏城。该王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来。

哑哒人入侵时期

5世纪中叶,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6世纪初,哑哒人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联军打败哑哒人。但笈多国家经哑哒人打击后,内部各小邦纷纷独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统治结束。

戒日帝国

戒日帝国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7世纪初,戒日帝国(606-647)兴起,哑哒人被逐,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的几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好的礼遇。

拉齐普特人时期

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8世纪时,拉齐普特人统治的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人是土著王公贵族后裔,军事种姓(另一说是外族人,北大学者马克尧认为,拉齐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罗人的游牧部落,后与当地贵族融合,因而该民族的源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他们勇武好战,彼此削弱,失去了对外防御能力。8-10世纪,印度有三个大国互相争霸。

伽色尼王朝

该王朝是中亚阿富汗境内兴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1001-1026年,该王朝的苏丹马穆德(999-1030年)先后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说是15次),使其遭受严重破坏。马茂德的远征以掠夺财物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统治,他死后,其国家很快就瓦解了。旁遮普并入伽色尼王朝。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时,印度南部在10-12世纪时兴起一个朱罗王国,该王国曾远征锡兰,并与阿拉伯有频繁的贸易往来。12世纪末陷入分裂。

德里苏丹国家

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1206年)从1175年开始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将,名叫顾特布-乌德-丁·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期间经历了五个王朝。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断从西北山口侵入,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与当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与以往大为不同,他们是在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帜下进来的,他们不但没有被当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当然,印度教的传统力量也根深蒂固。总之,印度最大的特点是多分裂少统一,以及多种宗教长期并存。

莫卧尔帝国

莫卧尔帝国的创立者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故自称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尔率2万多大军进攻德里苏丹国,德里国的苏丹亲率4万多大军迎战,巴布尔取得战争的胜利,苏丹战死。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1526-1858)。1529年,巴布尔统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即位后,莫卧儿帝国进入鼎盛时代。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超过了历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

古代印度文明的滅亡

  • 長期以來,考古學家都認為,發源於埃及、希臘和兩河流域的青銅文明,都是因為西元前2千年左右的一場大乾旱而滅絕。如今,研究人員更發現,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文明,可能是因為長達2世紀的乾旱而滅亡;這項結論恰巧與其他文明由盛而衰的時間符合。
  • 古印度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其時代約於西元前3300年至1300年間,在時間軸上晚於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 古印度文明並非發展於恆河流域,而是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已乾涸的印度河流域,兩大城市摩亨佐達羅、哈拉帕當時是擁有10萬人口的大城,其遺址曾出土大量青銅器及農耕遺跡。
  • 【季風停歇導致乾旱】 哈拉帕文明為何在末期人口大量減少?原因在考古學上一直是個謎團,如今似乎可以用氣候變遷加以解釋。
  • 劍橋大學古氣候學家荻克希特率領團隊,在印度河東北緣的柯特拉達拉湖遺跡踏查。
  • 研究人員挖掘乾涸的湖床,從沉積層中收集一種名為瘤擬黑螺的軟體動物的殼,再利用碳放射測定法,從碳酸鈣構成的殼中檢視氧16和同位素氧18的比例。
  • 研究結果顯示,殼中含有相當多的氧18,其比例類似在其他西元前2000年至2200年左右滅亡遺址中發現的結果。
  • 考古學家推斷,當時發生長達了2百年的乾旱,導致文明滅絕。
  • 科學家解釋,柯特拉達拉湖在當時是封閉水域,亦即其水量變化完全取決於降雨及蒸發,在氧16較氧18蒸發較快的狀況下,留下的氧18證明了湖是缺水而乾涸的。
  • 綜合其他數據研判,夏季季風停止吹拂,極可能就是造成乾旱的原因。
  • 印度德拉敦地質學者古普塔則指出,研究結果雖與文明史上的斷層說法符合,但是導致季風停止的氣候變遷因素,仍待進一步釐清。
  • 【古人應對供今參考】 德國波茨坦地質研究中心學者普拉薩,率領另一支研究團隊也得出類似結論。
    • 在檢視過印度中部的洛納湖床後,他們認為乾旱最早應發生於西元前4600年,此說法與劍橋大學的結果並不衝突。
  • 劍橋學者霍德爾分析,這項研究成果顯現,阿卡德帝國、古埃及王朝和希臘青銅前期這些古文明的滅亡,彼此間可能有關連,除了回答考古學的疑問外,或許亦能為當今人類面對的氣候難題提供參考。[2]

参考來源

  1. 風生水起139624363. 古代印度文明. 每日頭條. 2018-07-24 [2022-02-28] (中文). 
  2. 記者賴義中. 印度河文明終結 肇因 200年乾旱. 台灣醒報. 2014-03-05 [2022-02-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