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原栉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栉龙属
图片来自nhm

原栉龙属(属名:Prosaurolophus)又名原蜥冠龙原蜥嵴龙原蜥冠鳄,意为“原始栉龙”,是因冠饰与较晚期的栉龙类似而得名。原栉龙是种鸭嘴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北美洲

目前已经发现2个种与至少25个个体,包含头颅骨与骨骼,但化石整体仍不明确。原栉龙身长约9公尺,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恐龙公园组美国蒙大拿州双麦迪逊组,年代为上白垩纪的晚坎潘阶,约7570万到7410万年前。原栉龙最显著的特征是由鼻骨形成的小型坚硬冠饰,在眼睛前方突出。

模式种巨原栉龙P. maximus),是由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在1916年所叙述、命名。第二个种是黑脚原栉龙P. blackfeetensis),是由杰克·霍纳(Jack Horner)在1992年所叙述、命名。两个种的主要差异在头冠的大小,与头骨的比例。

叙述

原栉龙是种有大型头部的鸭嘴龙类,最完整标本的身长为8.5公尺,而头颅骨长度约0.9公尺。原栉龙的眼部前方拥有小型、低矮、三角形的冠饰,两侧有凹处。肱骨相当短。

除了冠饰以外,原栉龙是种不显眼的鸭嘴龙亚科恐龙。如同其他鸭嘴龙科,原栉龙的头部前段平坦、宽广,具有喙嘴,适合咬断树叶与树枝。嘴部的后段有数千颗牙齿,适合磨碎植物,再行吞食。

原栉龙的两个种差别在于冠饰特征与轮廓,黑脚原栉龙的面部比巨原栉龙的还要陡峭、高。黑脚原栉龙的冠饰边缘在成长期间往眼睛后方生长,至少黑脚原栉龙拥有这样的成长模式[1]

历史

著名古生物学家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在1915年于亚伯达省Steveville镇附近的红鹿河发现一个鸭嘴龙类头颅骨(编号AMNH 5836)。他在1916年述叙这个标本,并以较早命名的栉龙为对比,栉龙拥有类似但较长的冠饰,他将这个标本命名为原栉龙属[2]

头颅骨的鼻口部遭到损害,并认为以过长的模样重建,但在1924年发现的一个接近完整标本与头颅骨,是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所叙述,则发现原本标本是以真实的外型来重建。原栉龙的化石已被发现20到25个个体,包含7个连接者身体的头颅骨。

第二个种黑脚原栉龙是根据编号MOR 454标本,是由另一著名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Jack Horner)命名。这个标本以及其他3到4个个体化石,是在蒙大拿州冰川县附近发现的。这些标本来自于一个由原栉龙化石所构成的尸骨层,这显示这群动物在一年中的至少某个部份是群居的。这个尸骨层反映了一群动物在干旱时期聚集在水源附近[3]。虽然大部分的鸭嘴龙类物种已被确认,但黑脚原栉龙是在最近几年的研究才被认为是有效属。

参考文献

  1. (英文)Horner, John R. (paleontologist). Cranial morphology of Prosaurolophus (Ornithischia: Hadrosaur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hadrosaurid species and an evaluation of hadrosauri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Museum of the Rockies Occasional Paper. 1992, 2: 1–119. 
  2. (英文)Brown, Barnum. A new crested trachodont dinosaur, Prosaurolophus maximus (PDF).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6, 35 (37): 701–708 [2007-04-15]. 
  3. (英文)Rogers, Raymond R. Taphonomy of three dinosaur bone be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Two Medicine Formation of northwestern Montana: Evidence for drought-related mortality. Palaios. 1990, 5 (5): 394–413. doi:10.2307/351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