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即墨古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即墨古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即墨古城

相关记载: 《战国策》、《史记》等

现址: 青岛市即墨区东关街

即墨古城,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即墨大夫刚直不阿、田单破燕田横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让即墨昭彰史册。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已有 1400 多年历史,棚户区改造中诞生的即墨古城项目作为一种城市"再造",成为即墨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1]

简介 

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临淄遥相对峙,并夸富饶。即墨妹殃胶大夫的辉煌业绩,齐威王的惊人"一鸣",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后,田单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又进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然而这个新生事物在随之而来的一场改朝换代的纷乱中似乎有些动摇。汉初,高祖刘邦的孙子刘熊渠被封到这里称"胶东王"。继之,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彻刘寄也被封遣于此。此后,刘姓的子孙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胶东王的封地里坐享荣华富贵,他们的权力笼罩着大半个山东半岛。兼做着"国都"的即墨县城,也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王莽"新"了一阵,即墨被改名"即善",但这个新名称很快随着新莽政权的垮台而被取缔;当然,"即墨"的老名称也随着刘姓皇位的复辟而得以恢复。

即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厚的积淀,有太重的背负。即便是"即墨"这个名字纸拒海嚷,也引人遐思。即墨本地人都将"即墨"称为"即密"或者"即魅"(音),即便是外来朋友也常常故意学念"即密"或者"即魅"二字,以显示自己对即墨的熟悉和亲切。

那么 ,即墨是因何而得名的呢?据史料记载:"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联海,不改其常。"

原来,"即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田单破燕处)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国地名学中十分常见,即墨也不例外。"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

不同朝代,编制和辖区几经变革嘱奔寻

商、周时期,即墨属于莱夷的管辖范围。公元前1046年求境蒸,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封邦建国,市域西部为夷国封地;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纪国在今寿光市东南,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莱国后,齐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城址位于今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而后的战国时期,即墨故城非常繁荣,可以与齐国首都临淄相提并论。秦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把即墨定为县。当时胶东半岛是胶东郡,该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西汉时期,把胶东郡分为胶东国和东莱郡,即墨归胶东国管理。胶东国下设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8个县,而即墨城被作为"国都",自然成为胶东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秦汉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间,虽然朝代变换不断、战乱不断,但即墨县的编制一直没有改变。南北朝的宋代时,壮武县被废除,并入即墨县。

南北朝末期,即墨发生了一次重大历史变故。公元556年,即墨县、不其县县制被废除,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

短短25年之后,隋朝建立。公元596年,县制恢复重建,即墨县县境版图包括原壮武、皋虞、不其三县故地,包括即墨市、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宙船遥域。古人在县治的选择上很有讲究,煞费苦心,也富有远见,即墨县新城址坐落在盟旺山下,城南的淮涉河呈元宝状环绕古城,墨水河是旧城南面的一条小河,发源于马兰岭 ,在石棚水库之北,南北向注入淮涉河,后人习惯将淮涉河称墨水河(1986年正式命谅赠名)。这一县境行政区域和县治的确立,在隋末至清末的千余年延续未变。

百年即墨沧桑巨变

清朝末年,即墨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历史变故。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海面 、潮平周边 100华里、陆海总面积 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51.7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的白沙河以南的地区(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和福海乡的一部分)。

从此,即墨失去了她的"南乡",也失去了一块最具发展前景的地方,这块地方就是后来的青岛市市区。1935年,国民政府又将当时隶属于即墨县海润乡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入青岛市。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获得解放。即墨县于1957年10月划归青岛市。1961年,即墨县的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今红岛)5个公社划归崂山县,形成了城市境域。1989年,即墨撤县建市,即墨市成为青岛的近郊市。2017年10月30日,即墨市被撤销,设置即墨区。

公元596年,隋朝在政权得以稳固之后,开照组境承始步入建设时期,于是一度被前朝废除的即墨县得以恢复和重建。县城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大踏步地迈进了40多公里。这个新城址的确定,必是一位见识卓越者的抉择,即使以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个非常优佳的方位:傍山可以放牧,近海利于渔盐,西面千顷良田,左右河流萦绕,水质优良而且水源丰足。从此,这里便出现了一座新的即墨城,并开始了新的历史载荷,漫漫的岁月增长记录着它的经历,到2096年时,将是它饱经沧桑1500岁的纪念之年。

1897年11月,即墨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历史变故,德国的侵略者猝然用兵侵入胶州湾,占领了今即墨区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翌年3月进而强迫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划地为"乐园",在其中享有种种特权;这个"乐园"当时被称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区之白沙河以南的地区。无疑,这在即墨区的版图上被割去了一块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地方,这块地方即是后来的青岛市。即墨区则成为青岛市的北面卫星城之一。于是,即墨县的版图得这样描绘:它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地处东经120°07′-121°00′,北纬36°18′-36°37′;东濒黄海,南倚青岛、崂山,北与莱西市毗连,西与胶州市、平度市为邻,东北衔接莱阳市,面积1780平方公里,纵距36公里,横长76公里。

文物古迹

即墨之山足以寄情,其海足以吊古;更有柳腔流韵,老酒飘香,花边织锦。即墨古为"形胜"名区,于今山海风韵犹存;兼有土产风物,颇飨人意。当今大诗人贺敬之游即而诗兴大作;大画家吴作人至此挥毫题字:"不醉勿归"。

即墨城东20公里处有山,秀色可餐,名曰鹤山。其山东面碧海,风清气爽,南联崂山诸岫,迤逦多姿;山非高峻而玲珑秀奇,壑不广阔乃奥妙清幽,山中路径回环曲折,引人入胜。元明时,此为北方道教胜地之一,著名羽士张三丰邱处机李灵仙徐复阳等在此山留下了美好神奇的传说和依稀可寻的遗迹,历代名士纷至沓来,或叹曰"游崂不至此为憾也",或誉云:"崂山最秀者首推鹤山"。

从鹤山下来东北行3000米至明代的军事海防重地鳌山卫旧址,今则为鳌山卫镇。由此北行5公里至温泉,山海之间,一块奇地,6.5平方公里,几百个大小泉眼,滚烫的沸水汩汩涌出地面,热气蒸腾,半天雾迷。这当然是很早以前的一种自然奇观了。这里的温泉水温高达90多度。水中含有大量的各种化学元素,浴疗多种疾病,卓有良效。这里建有6处疗养院,每年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疗养者。这里离海很近,疗养之余不仅可以漫步海滨渔村,觅飨海鲜美味;如兴之所来欲探幽寻古也可如愿以偿,温泉之东即为古皋虞侯城的遗址,迤北则是汉代的"王公"墓群。

从鹤山或温泉到田横岛相去不远。田横岛是一座历史名岛。2000多年前,500名热血壮士追随田横,为韩信率领的汉军步步追逼至此,守在这座海中孤岛上,随即演出了一幕慷慨壮烈的历史悲剧,500柄刀剑寒光闪烁,500颗头颅热血进溅,惊涛裂岸,碧海悠悠。这一壮举惊天动地,使已经坐稳龙墩的刘邦不寒而栗,司马迁作《史记》写到此处也激动得不能自已。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为这座风景优美的海岛平添了瑰丽迷人的色彩,惹得后世许多骚人墨客跑来低徊咏叹不已。如今,这座海岛正在积极地开发和建设中,以更动人的风姿吸引着海内外游人。从田横岛破浪南行26公里达长门岩,这个面积仅有0.25平方公里的小岛,就是蒲松龄先生所谓的"古迹岛",上"有五色耐冬花,四时不凋"。特别当飞雪迎春之际,遍岛耐冬,花开如火,蔚为奇观。

一提起即墨柳腔,肯定会有许多人情不自禁地引吭哼唱起来。它那特有的"拉魂腔",曾经倾倒过几代的即墨父老乡亲,甚至风靡过大半个胶东半岛,因而被誉为"胶东一枝花"。柳腔戏土生土长,地方色彩强烈,艺术风格独特,甚至得到不少戏剧大家的青睐,黄镇、朱穆之、陶纯、王朝闻、贺敬之这些当今的闻人名流皆为之击节。马少波对它似乎有更深的感受,因为他是胶东人,他曾动情地为之赋诗曰:宋元遗韵喜存真,学游方知沧海深。仿佛儿时瓜棚下,"拉魂"一曲醉童心。

如果说即墨的柳腔仅仅流韵胶东,那么即墨老酒可以说飘香四海了。即墨老酒以独特的原料和工艺酿造而成,也以独特的酒香醇味醉飨世人。1963年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年再度获得国家金杯奖;不仅畅销全国各地,且出口到新加坡、日本、蒙古、苏联、罗马尼亚等国家。有人说得好:人们说啤酒是"液体面包",那么即墨老酒就是"液体蛋糕"了。另有即墨镶边,其色足以惑目。即墨镶边是即墨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品,素有"抽纱瑰珍"之称,以作工精细、图案优美、色调古雅、质地柔韧而驰名中外,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荣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金质奖杯。

历史的发展不仅有时将先前已有的珍珠拭去旧尘而使之重放异彩,而且同时又在创造和生产着从来没有的瑰宝。1986年在即墨"文物堆"里一下子发现的被视为"国宝"的宋代金银书写《妙法莲花经》,曾一时轰动国内外舆论界,引起文物界的激动。近年来,即墨人奋力开创出来的"地毯"、"啤酒"等许多新产品也饮誉海内外。

即墨一游,令人神怡。正如贺敬之所云:"此来一路睹锦绣,更望琼楼非梦乡。"

人文历史

封建文化积累两千春秋,至明清时期稍成气候;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几十年,成绩斐然,前景灿烂。即墨的人类文明至少可以溯及4000年以前,这有境内已经发见的17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为证。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骨、蚌、陶器等文物,充分显示了先民的智慧。共和国建立之后,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文物达几万件之多,这在"齐鲁文物之邦"中也算得上一个"富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即墨刀币"既是当时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也是文化繁荣的一个象征。

秦汉之后,即墨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开始失落。自魏晋至宋元的1000余年中,中国的封建文化得以长足发展而臻于鼎盛,然而即墨却逡巡在"俗尤朴鲁,人鲜文艺"的荒谷里。这一时期的文化星河洋洋灿灿,群星灿烂,但从中却难以觅到即墨文化星座的光亮。唐诗五万,竟没有即墨人的一首;宋词九千,而不见即墨人的一阕。

自明代中叶到清季的300余年中,封建文化始在即墨得以积累和升华,于是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文学小气候。士绅崛起,文人层出,著述之风蔚然,一时纷呈文采。同治《即墨县志》收录这一时期即墨人的各种著述215种,至少有698卷。《即墨诗乘》辑录了251人的1198首诗作;《崂山诗乘》编集了123人的2684首诗作。王邦直的《律吕正声》、周如砥的《青藜馆集》、蓝田的《北泉集》、郭琇的《华野疏稿》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演出,如书法、绘画、民间戏曲、歌舞等也颇为活跃。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即墨封建文化的"黄金时代"。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