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北二环中路,德胜门箭楼下。由德胜门箭楼和真武庙两部分组成。是一座以展示钱币为主要目的的专题博物馆[1],主要进行收藏、展览和全国钱币交易活动。1993年10月建成开放。

发展历史

概况

古钱币博物馆设在复建的清代真武庙内,展出“中国历代货币系列”,从最早的贝币、布币、鬼脸钱,到历代的铜币,清代的银票,民国的纸币等。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钱币种类繁多,形状有刀形、方形、圆形,质地有金、银、铜、陶、纸;而且每一枚小小的钱币都凝结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政治变革,每一次币制的变化无不影响历史的进程。

此外,馆内还辟有古钱币交流市场,可在此购买、交换钱币,还可请专家鉴定真伪、品相等。该馆现已成为钱币爱好者从事研究和收藏交换的场所,是京城百姓了解钱币知识、参与集币活动的窗口。

历史沿革

德胜门箭楼,是明清北京内城保存至今的两座箭楼之一。在历史上素有军门之称,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民族英雄于谦保卫北京,德胜门外是主要战场;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由这里胜利进入北京城。德胜门箭楼雄踞于高大的城台之上,通高31.9米,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前楼后厦,上下四层,开箭窗八十二个,作为射击的窗孔。

1979年8月,德胜门箭楼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0年修葺一新,迎候广大来宾。

1993年,由国家出资,在德胜门瓮城内复建了真武庙,并在此成立了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它是北京地区唯一一家对外开放的钱币类专业博物馆。长年展出中国历代货币,并配有临时性展览,是钱币界研究、收藏和交流的理想活动场所。

馆藏文物

铜兽

青铜的诉说——保利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由保利集团投资兴办的。自商至唐的青铜器展品是博物馆最大的特点。该馆还展出了保利集团从香港重金购回的圆明园三件国宝——铜兽。本片表现了展品的形美、纹美及独特的价值

这些铜兽首是乾隆年间,由专为皇帝服务的宫廷造办处工匠们精心制作,动物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是一凿一凿锻打而成,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设计者是郎世宁等来自欧洲的艺术家,因此造型带有诸多西方艺术特色,成为融汇东西方文化的艺术珍品。

其中,虎首铜像与中国传统虎的造型大相径庭,如果不是额头上的“王”字,大家都会误以为是狮子。专家说,只有中国才把老虎尊为百兽之王,因此这件虎首铜像中西合璧的意义更为典型。

铜兽首以宫廷专用合金铜为材料,内含诸多贵重金属,与北京故宫、颐和园陈列的铜鹤等所用铜相同,颜色深沉,内蕴精光,历经风雨而不蚀,也堪称一绝。

同时展出的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14尊南北朝佛像,价值也不亚于四大铜兽首,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巅峰期的代表作。

原始贝币

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

它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贝币出现,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中介。

圆形方孔币

战国·燕国“明四”圆形方孔钱,直径29mm,重4.6克,是品“明四”方孔圆钱,背平素,边缘有范线溢铜,铸造较为粗糙。

“明四”钱是燕铸方孔钱中外径和重量最大者,也是燕铸币中最为罕见之品,被列为古钱币珍品之一,极美品。

三国货币

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

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

魏得五铢

蜀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

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钱,及定平一百,亦主尖归三国时候,太平百钱为益州刺史越廉所铸,定平一百亦可能为蜀所铸。

两晋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时至今日,要辩别魏晋铢已非易事。

南北朝货币

南朝时期,把汉旧五铢剪成小钱,风行一时,并私铸成风。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铸四铢。流传甚少,后又改铸孝建四铢,此泉文字纤秀,篆文笔势飞动,有如翩翩舞袖,甚为美观。公元465年,又曾铸永光,数月后改元景和,又铸景和,二钱存世极罕。

隋唐货币

隋文帝平陈之后,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隋五铢[2]之“五”字左多一竖有若“凶”字,小样者常见。

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始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

“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文字端庄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兴盛太平的风范。

“开元通宝”在唐代先后铸行二百多年,一直比价稳定,变化微小,商民乐用,该钱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钱币寿星之一,开元钱铸量巨大,今流传甚广,版别众多。

唐高宗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于奢风渐炽,军费激增,曾改铸乾封泉宝,以一当十,但遭商民拒绝,一年之后被迫停铸,因而传世较少。

安史之乱,史思明据东都铸顺天,得壹大钱,以一当百。俗词云“顺天易得,得一难求”。

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支付军费,唐肃宗于乾元元年,新铸乾元重宝以一当十,后又以一当五,以一当三,最终以一当一,与开元同行。这是钱文中重宝钱的开端。乾元钱铸造自肃宗始一直铸至唐末、因而流传也广,版式也繁。

五代十国货币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纷乱割据的五代十国局面。朱温灭唐,改国号为梁、迁都汴京、建元开平。传世有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各一枚。

后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间(公元926-930)铸天成元宝,仿模开元,而精美不及。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贷不足,财用匮乏,铸铜钱以天福元宝为文,今凡天福元宝多为私铸质量很差。

后汉铸钱以“汉元通宝”改名,形制全仿开元,唯“汉”字不同,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改范钱。存世少见。

后周太祖郭威建元广顺(951-953)于柴荣显德二年(955),废天下寺院3336所,取铜铸“周元通宝”。

两宋货币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自此中国又恢复了基本统一的局面,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经济上明显得以恢复。

南宋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等朝,历时153年,铸有建炎、绍兴、隆兴、乾道、淳熙、绍熙、庆元、嘉仄、开禧、嘉定、大宋、绍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开庆、景定、咸淳十九种年号铜铁钱。

元代货币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对中国的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也就是使中国从此采用白钱为价值的尺度。中国的币制,如果以质地来划,则唐代是铜钱的分水线,唐以上是铢两货币。蒙古人过去游牧时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换办法,采用白钱制主要受邻近中亚外国民族影响,也是对外贸易的产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开始铸造汉文货币,如“大朝通宝”争、铜币。在取得对中国统治权后,主要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银辅币。至元之后,铸造了许多汉文、或蒙文或蒙汉文的铜钱。有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佑、至冶、仄定、至顺、元统、至正等元宝、通宝铜钱,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数量很少,很难遇见。

明代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陈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仄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铸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据福州铸隆武,永明王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昭武通宝;吴世番铸洪化通宝。

清代货币

清朝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钱,小数用钱,且银铜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

满人在入关之前,便开始铸钱,努尔哈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国称帝;年号天命,铸汉文与满文天命钱。以后以常名铸钱,自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铸造了数以亿计的制钱。清钱的另一个特征是,虽然正面钱文一致,但背面以满文区别各地铸局。因时,因地、因铜料与技术不一,就产生多寡不一,版别复杂的特点,清钱第三个特点,因时代近,入土较少,大多流传于世,但历经几十年溶销,收缴、数量日渐少,不象唐宋钱,时有出土,近年来,清钱日受收藏家重视。

太平天国钱币

清末,由于清庭腐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义军所铸货币,至今流传下来的时可见到,但由于时期不同,铸地不同,许多珍稀版别,也只能望拓兴叹。

太平天国钱币的显着特点是:

1、钱称“圣宝”,有别于历代钱币。

2、钱币上无纪地、纪值、纪重标志

3、钱文分书于正反两面。

参考文献

  1. 每日科普 | 博物馆知识,搜狐,2020-06-10
  2. 五铢钱发展史,搜狐,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