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简称伯克利,坐落美国旧金山湾区伯克利市,是公立研究型大学,被誉为“公立常春藤”,是美国大学协会成员,全球大学校长论坛[1]成员,入选英国政府“高潜力人才签证计划”。

在2023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列第4名。

办学实力

行政管理

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实行的是三级分层管理体制。

(1)加利福尼亚大学评议会(the Board of Regents)(第一级管理)

加州大学系统最高权力机构称为“加州大学评议会(the Board of Regents)”,包括:

-职务成员。其所任职务期限即为评议会成员任期,共七人,分别为:州长、副州长、议会发言人、公共教育监督官、校友会主席、校友会副主席、加州大学系统主席。

-指定成员。由州长征询顾问委员会决定成员人选,共18人,各任期十二年。学生代表由评议会指定一人,全权参与,任期一年。教师代表由学术委员会正、副主席担任,无表决权,可参与一切讨论和决策。

评议会的主要职责:制定和裁决涉及大学教育方向、重大的设施性建筑和改革之类的决策;接受州财政拨款和各项公私赠予,监督大学的财政支出与实施;任命和指定加州大学系统的主席(President)、各校区的校长(Chancellor)、各机构的主管负责人,监督大学行政方面的管理和实施等等。法律规定:“加州大学评议会对加州大学有充分的组织和管理的权力,只有在这种立法条规的控制下才能对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大学的捐赠提供必要的保证和维护大学的资产。由此可见,加州大学评议会的主要权力在于对大学财政支出的监督和控制上,这是公立大学在美国社会中必须采取的措施。

加州大学评议会的管理称为第一级管理,上对州议会与州政府负责,下对九个分校施行统一管理,实际行政职权属于加州大学系统主席(President),由主席指定副主席(Vice President)人选,并分别组成各自的办公室,行使日常行政职能。现共有六个副主席分别主司学术、商业财政、农业和自然资源、大学和对外关系、保健和医疗服务发展。分校这一层次的管理称为第二级管理层次。在这一层次上,管理事务更为具体,直接关系到教学安排和学生培养以及科研活动。

(2)各个加州大学校区的管理(第二级管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行的是校长(Chancellor)和副校长(Vice Chancellor)分级负责制。分校校长由加州大学评议会任命,副校长经过多层次的严格考核、评选,由分校校长任命。另设教务长(Provost),也是校级管理人员。校级管理人员之下设各职能办公室。各院系设院长、系主任。

校长、副校长的具体职责:校长总理一切校务行政和教学科研管理,下设校长助理两名,分别负责人事和法律事务。副校长分工负责,实施横向管理。现共有副校长七名,其中:一名副校长兼任教务长,协助校长总司一切;一名副校长总司商业和行政事务,下设三名副校长助理,九名(执行)主任分别负责:人力资源;公共安全和交通服务;社区关系;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大学生健康服务;行政计划;内部审计;环境健康和安全;贪污舞弊监督。一名副校长总司资金项目,下设一名副校长助理,四名(执行)主任分别负责:建设和检查服务;设计和项目管理;预算;环境计划。一名副校长总司学术研究,下设一名副校长助理,主管信息系统和技术。一名副校长总司资源计划和预算,下设五名(执行)主任分别负责:预算;信息系统;财政和管理分析;规划和分析;空间管理和资金项目。一名副校长总司本科生事务,下设两名副校长助理分别负责招生和大学生生活教育。另有一名执行主任负责学生食宿。一名副校长总司大学关系,下设一名副校长助理,四名(执行)主任分别负责:发展项目和服务;学生活动;预算和行政;加州大学校友会。其它职能办公室:伯克利分校各行政与教学职能部门是一个很大的摊子,除上述部门设置外,还有一些职能办公室分别负责以下事务:继续教育[2];职业和研究生服务;环境健康和安全;国际合作;财政支援;留学生和外国学者服务;大学健康服务;妇女资源;注册和警务监督等等。

(3)院系的管理(第三级管理)

加州大学各个校区(分校)的第三层次诸如学院、学校、研究所、中心、实验室均设院长、主任等实施管理,他们拥有对一切行政事务的最后裁决权。院系之下又分系科,设系主任,跨系科组织负责人,新学科协调人。分校现有院长(Dean)16名,分别负责文理学院;商学院;化学学院;教育研究院;工学院;环境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信息管理和系统学院;国际和地域研究中心;新闻研究院;法学院;自然资源学院;眼科学院;公共保健学院;公共政策学院;社会福利学院。

办学理念

(1)学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美国形成史是一部由东向西不断开发的历史,那么,伯克利就是美国“西部大开发”中的“智力开发”基地。这所公立大学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共同支撑起与美国东部常春藤大学相比肩的西部学术脊梁。

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创始校区,伯克利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成功的原因:曾任伯克利校长的华裔科学家田长霖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该校成功的外在条件;坚持学术本位,充分尊重教授会决定的学术方针是它成功的关键。 [71]伯克利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顶尖学府,其根本原因有两点:〈1〉一是目光远大。在建校之初,校方在伯克利的发展目标上就达成了共识--采取兼收并蓄、自由开放的方针,容天下贤士于一堂,从而把大学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沿着这一思路,伯克利开创不久便在文理农工等学科上,瞄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紧紧追赶,大力发展。一份辛劳一份收获。伯克利在19世纪80年代初以其初具规模的学科设置和崭新的综合性大学形象屹立于美国高等学府之林。〈2〉二是重视人才。在加速发展各学科的同时,伯克利还竭尽全力延揽各路人才。通过高薪聘请的手段,辅之以优良的工作环境与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氛,再加上加州西海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伯克利从美国东北部的学术重镇罗致了大批名牌教授和著名学者,使得伯克利的师资队伍在较短时间里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和发展。

伯克利以多元文化著称。1990年2月15日,加州大学董事会任命华裔教授田长霖为伯克利校长——这是全美著名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他治校的第一个方向就是“致力维持伯克利加大在师资和学术上的杰出地位”,坚持“多元而卓越”的治校理念。在其任内,加大伯克利吸引了全国最有才华也最多样的学生。同时“伯克利加大想要的顶尖人才,80%都争取到了”。

伯克利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并重。长期以来,该校的研究生院在全美高校中保持最大规模,其研究生与博士后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作为合格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他们源源不断地奔向美国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2)影响个人,改变世界

伯克利传播的理念是一个人一个人地影响,直至改变整个世界,每天伯克利都有学生去穷学校支教。这个传统历史悠久。伯克利的理念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从而把自己变得更强大。伯克利有三个宗旨:教育本科生,赞助研究项目,回馈大众。学校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公共服务。学校有一栋楼是学生学习中心,大三、大四的学生会到这里来做助教,给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答疑解惑。每个宿舍楼都有小型学习帮助机构。伯克利是美国最有回馈心的大学,致力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超过一半的学生都志愿在公益社团中服务。

(3)自治传统

加州大学素以学术自由和学生自治著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没有来自保守传统的约束,没有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你可以天马行空,放开思维畅想,自由探索未知世界,在这里你的思想永远会得到尊重,即使别人并不同意你的观点。正是这种缘自西部开发的自由思想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孕育了无数的新思想和伟大的发现。伯克利分校坚持学术民主,不搞论资排辈,不用名人、权威压人。学校要求新教师不与著名教授合作搞科研、写论文,鼓励年轻教师自己去开创新领域。这种做法是鼓励竞争,促使学术研究领域充满勃勃生机的明智之举。伯克利充分发挥教授会的力量。美国高等教育界有句老话,“教授就是大学”,在伯克利,教授是决定教育方向,参与决策,推动教育政策实施的“主要力量”,教授会在学校决策和管理中拥有相当大的权利。

加州大学历任校长都鼓励学生自立自治。校长斯普劳尔就曾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在其任期内更是大力提倡学生和教员自治。在惠勒施政时期,发动了学生自行管理的“高年级学生作用”活动,就是让高年级学生自行组织学生会,带动和领导低年级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课余活动以及学生的交往由学生自己去主持。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在大学就得到组织管理的锻炼,有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管理的任务,使教师可以专注于教学,而不致于由于管理学生而分心。惠勒发动的运动也并非无水之源。加州大学1887年就成立了学生自治团体,但那时的学生自治会仅限于组织学生之间的交往,对诸如学习、教务之类的事是不过问的,活动的开展也是时断时续,有时甚至是名存实亡。惠勒因势利导,有力的利用这一组织,使其活动得到充分的开展,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形成了加州大学的三大组织之一。学生以自治会的形式参与到了学校的管理,一方面符合学术自治的原则,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保持常新的局面,而不是逐步趋于保守,落后于时代。

正是由于自由的传统,伯克利才能够保持常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自由主义的熏陶下,伯克利新学科的建设一直处于时代前列,学校也非常注意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理学院是全国最先几所设立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研究学科的大学,并从而在此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