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墉 (清乾隆年间官员)

刘墉乾隆年间官员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简介
姓名 刘墉
别称 刘罗锅
字    号 字崇如 号石庵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祖    籍 安徽砀山
出生地 山东诸城
出生时间 1719年
去世时间 1804年
主要作品 《石庵诗集》
主要成就 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官    职 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
头    衔 太子少保
谥    号 文清
追    赠 太子太保


人物生平

刘墉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统勋获罪,刘墉也被夺官下狱。

不久,其事解决,又赏编修,出督安徽学政,改任江苏学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属“侵帑”,被发往军台效力。年馀被放还,受命在修书处行走。不久,因受其父恩泽,仍以知府用,知江苏江宁府,任内有清名。次年升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迁陕西按察使。次年,其父统勋病卒,因丁忧去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内阁学士,在南书房行走。逾年调江苏学政。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苏省东台县监生蔡嘉树唆使如皋县民童志璘向刘墉告发已故的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到清都”的诗句,当时徐述夔和其子徐怀祖皆已故物,仍被开棺戮尸,孙子徐食田、徐食书、徐首发被处斩。为徐诗作序的已死礼部尚书沈德潜,也被戮尸。[1]历迁户部、吏部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抚[2],次年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与尚书和珅钱沣前往山东巡按巡抚国泰贪污及纵容下属之事,查访案情有功,被授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隶总督,两年后被授职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而被降为侍郎衔。不久,授内阁学士,历升顺天学政、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礼部尚书,署吏部尚书,不久实授。嘉庆二年(1797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加封太子少保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刘墉在北京病逝,当天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宴会客人,“至晚端坐而逝”。[3]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4]

罗锅传说

相传刘墉有驼背,所以他在民间有个外号叫作刘罗锅,但并不符合史实。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刘墉当时是八十多岁的老人。[5]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6]

书法

刘墉擅书法,工书,尤长小楷,其书用墨厚重,貌丰骨劲,别具风貌,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7],为清一代书法家,也兼及颜真卿苏轼。其书法最初从元代赵孟𫖯入手,至中年方自成一家,以为师,笔意古厚。刘墉的书法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与铁保翁方纲成亲王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8]

刘墉《行书杜诗卷》 纸本行书 18.5X 13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图链接来自 书法空间

刘墉书写杜甫诗句之手卷时,书于水红色、钩金花的纸张上,十分别致。起始的一首诗题名为〈缚鸡行〉,叙述小仆绑著鸡要到市中去卖,引起了诗人对人、鸡、虫三者间的一些感概,内容颇有意趣。至于在书法方面,圆润婉转的字体,看似柔软无骨,实际上却是将劲道隐藏于丰厚的外貌中,相当的内敛,前人评论刘墉的书法为棉里藏针,应即此意了。[9]

七十岁以后则专心于北朝石碑书法。他的书法,用墨厚重,墨色浓墨丰润,但是骨架结构则非常刚劲,结合了柔与刚的两面,别具特色。

刘墉行书《录苏轼南堂诗轴》纸本 86×33.5cm,云南省博物馆藏。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颍滨谓此诗似刘梦得。石庵。原图链接来自 每日头条

价格低于价值

作为书坛公认的清代帖学第一的刘墉书法,一直备受褒贬。因其喜欢浓墨用拙,所以时人称他为“浓墨宰相”,也有些人叫他“墨猪宰相”。刘墉书法的市场表现与其学术地位不尽相符,反差之大在这个级别的书法家中是少见的。与刘墉同时代书坛另一流派“碑学”大师邓石如相比,早在1995年嘉德秋拍邓石如的书法作品,一件七言对联就能拍到高达20.8万元的价格,而刘墉的单幅作品还是万元级别。当然,不可否认,刘墉作品的存世量相对同时代的人要多,部分收藏者对其作品风格也持有保留态度,由于刘墉在世时社会影响及社会地位极高,又由于公务繁忙,其书法作品有赝品和代笔,尤其刘墉姬妾的代笔作品流传更多,但是她们的作品字体多肉而无骨,落款经常只有“石庵”,并钤有“石庵”长脚印等特点。[8]

参考资料

  1. 《东华录》乾隆上谕:“徐述夔所作逆词,若非刘墉据实陈奏,几至漏网。”
  2. 光绪《湖南通志》说:“(刘墉)政简刑清,吏民畏服。尝劝捐州县社仓谷凡十二万石,民以为便”。
  3. 《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
  4. 《清史稿·卷302·列传八十九》:墉,字崇如,乾隆十六年进士,自编修再迁侍讲。二十年,统勋得罪,并夺墉官下狱,事解,赏编修,督安徽学政。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督江苏学政,疏言府县吏自瞻顾,畏刁民,畏生监,兼畏吏胥,阘冘怠玩。上嘉其知政体,饬两江总督尹继善等淬厉除旧习。授山西太原知府,擢冀宁道。以官知府时失察僚属侵帑,发军台效力。逾年释还,命在修书处行走。旋推统勋恩,命仍以知府用,授江苏江宁知府,有清名。再迁陕西按察使。丁父忧,服阕,授内阁学士,直南书房。迁户部、吏部侍郎。授湖南巡抚,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命偕尚书和珅如山东按巡抚国泰贪纵状,得实,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署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五十四年,以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降为侍郎衔。寻授内阁学士,三迁吏部尚书。嘉庆二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命偕尚书庆桂如山东谳狱,并按行河决,疏请宽濬下游。四年,加太子少保。疏陈漕政,佥丁不慎,途中盗米,致有凿舟自沉,或鬻及樯舵,舟存而不可用,请饬各行省佥丁宜求殷实,皆如所议行。九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保,祀贤良祠,谥文清。墉工书,有名于时。
  5.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第90页
  6. “刘罗锅”其实不罗锅(图), 网易新闻, 2014-04-23
  7. 鸿月轩. 浓墨宰相刘墉书法作品选刊 欣赏. 每日头条. 2017-04-30 [2018-12-07] (中文(简体)‎). 
  8. 8.0 8.1 来源:中国证卷报;骆海燕. 被市场遗忘的刘墉书法. 人民网. 2015-04-08 [2018-12-07] (中文(简体)‎). 
  9. 刘墉(1719-1805), 清代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