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前荔枝角医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前荔枝角医院
图片来自thenewslens

前荔枝角医院英语:Former Lai Chi Kok Hospital)是香港一个已停用的医院建筑群,位于九龙荔枝角青山道800号,获古物谘询委员会列为三级历史建筑。该址现已改建成饶宗颐文化馆,推广中国艺术中国文化

建筑说明

前荔枝角医院建筑群依山而建,虽然邻近青山道呈祥道等干道,但为树木环抱而构成隐闭环境。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区,建筑物全为长方型金字斜顶单层或两层的楼房,因应多年来不同用途而进行改建,实用为主而甚少细部装饰,红砖楼房以英国传统一行顺砖(横)一行丁砖(直)的“英式砌砖法”(English Bond)砌成,结构坚固。

历史

前荔枝角医院最早是用作华工暂住的屯舍,1900年代英资公司“The Chamber of Mines Labour Importation Agency”在此兴建屯舍供转运往南非的华工暂住,其后因华工不堪苦役而群起反抗,屯舍因英政府禁止招聘华工而被荒废。1904年一艘抵港的新加坡轮船爆发霍乱疫病,原位于昂船洲的疫症隔离所因兴建军营已关闭,时任港督卢吉要求英国政府购入弃置的屯舍用作疫症隔离站。当满清政府被推翻后,卢吉担心难民涌入,1912年英政府加派英军到港,在此成立“荔枝角军营”驻扎两年。20世纪初域多利监狱有人满之患,1924年当局将已停用的荔枝角军营稍作修缉改建成低设防的“荔枝角拘留营”,直到1937年赤柱监狱落成后才正式关闭。

同年天花肆虐,香港成为疫埠,荔枝角拘留营经修缉增建,成为一所传染病医院疗养院。位于喜灵洲痳疯病医院于1974年关闭,馀下的病人被送到“荔枝角医院”继续疗养。及后痳疯病人数目日减,荔枝角医院便再被改变成一座供精神科长期病患者疗养的医院。在2000年初,医院管理局计划将住有400多名长期精神病患者的荔枝角医院,改变成一所长期护理院,把部份需要较多医护服务的病人,转送到其它精神科医院,然后从这些医院中交换回一些正在轮候长期护理院的病人,最后将这长期护理院交予社会福利署管理。2000年社会福利署表示不会接管荔枝角医院,医院管理局因而成立“荔康居”(H.A. Care Limited)管理过渡期间的荔枝角医院。幸好社会福利署仍按照计划,在2001年3月起,负责营运的经费。荔枝角医院的转营已大致完成,而位于葵涌荔枝岭路新建的“明爱赛马会荔景社会服务中心”于2005年4月30日竣工后正式移交香港明爱,病人于2004年6月29日迁往新中心居住,荔枝角医院旧址交回特区政府,当时预计原址可改建为惩教署员工及家属宿舍。

现况

荔枝角医院于2008年成为首批发展局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的7幢建筑物之一[1],最后由中国国学大师饶宗颐担任名誉会长的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成功获选进行活化,以“香港文化承传”为理念,用作推广中国艺术和文化,2012年6月落成,除设有展览馆、综艺馆、有盖庭园、书室外,另有89间旅舍房间及咖啡室等设施。该址最初计划称为“香港文化传承中心”,但最后则定名为“饶宗颐文化馆”。

2010年12月14日“饶宗颐文化馆”活化项目的启动礼由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担任主礼嘉宾[2],项目分两期完成,第一期于2012年6月22日启用,市民可参观艺术馆、保育馆、天光云影、礼品阁、旧更亭和古石墙等历史景点。第二期工程亦于2013年完成。饶宗颐文化馆占地约30万呎,首期开放范围约3千呎。当全期保育工程完成后,将可提供约180个青年旅舍宿位和餐厅。

参考文献

  1.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 首批历史建筑. [2008-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8). 
  2. 行政长官出席饶宗颐文化馆活化项目启动礼致辞全文. info.gov.hk. 2010-12-14 [2011-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Chinese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