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國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國學(英語: Sinology ),又稱「漢學」或「中國學」。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中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歷史

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清末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原稱「中學」,後改稱「國學」。它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國大陸,文革結束後思想學術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擴大,1980年代後「國學」復起至今。

國學發展在二十世紀,西學的影響下明顯受到了巨大衝擊。明清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經世致用」思想興起,國學一詞才因西學而被提出,「國學」被中國傳統學者視為「國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國以後,各種西洋新思潮傳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影響下,全盤西化派鄙其為「國渣」,許多中間派因此稱其為「國故學」,維護傳統文化派稱其為「國粹學」;學衡派昌明國粹,發揚中國文化,卻往往不以國學自居。

含義與分類

《史地學報》闡釋國學:「國學之為名,本難確定其義。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國學。分析為言,則中國原有學術,本可分隸各種學科」。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2]。其中哲學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包括道學佛學百家學等;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

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中國佛學雖然大量吸取了儒、道文化,但非中國本有,因而可否歸入國學存在爭議。按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國學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章太炎在其《國學概論》中稱:國學之本體是經史非神話、經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治國學之方法為辨書記的真偽、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及辨文學應用。顧實在《國學叢刊》發刊辭中,則分國學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佛典、詩文六類。

國粹派鄧實稱:「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錢穆曾就「國學」一詞發論曰:「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國學概論·弁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柳翼謀認為,凡源承華夏文化之中國學問,無論古今,皆為國學:「予對國學之界說,必非佛學及洋學,……須從古先聖賢,未受佛學洋學之薰染時講清,而又包括後來之漢學、宋學,以及今世所講政治、經濟、財政、社會、教育等,始可言國學。」(《國學之界說》)柳翼謀並主張,「講國學宜先講史學」。

國學研究人,被稱為孔陽先生的朱翔非提出,國學應屬於形而上。易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國學應該是超緯度,永恆,超越,無限的,與天地共存。我們的民族,每個人應是連在一起的,所有在道中者皆會達到形而上,不斷被傳承。而儒家工夫,使人們可以達到形而上。這不是迂腐,也不是倒退,走歷史後塵,而是一種進步。使人在形而上的思維自由中領略傳承,和民族。其眾學子皆表示,學習國學,使他們獲得了未曾感覺到的溫暖,感覺有了責任感,知道了自己是誰,有了精神,信仰。在多年文化缺失,精神失格的中國,他們找到了自己的道。其弟子曾以陸九淵「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來說現代儒家內心世界。現代儒者們在這樣的力量支撐下「孤獨大勇,入道如箭。」

當代國學以中國固有學問、傳統文化為核心,涉及領域甚廣。

視頻

國學 相關視頻

國學大師章太炎
國子監:古代中國的中央「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