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到南城湾买香包(曹庆国)

到南城湾买香包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到南城湾买香包》中国当代作家曹庆国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到南城湾买香包

当各种植物的气息渐近渐浓时,端午节就从日历中翩然而至,亭亭玉立地站在你我面前。

这时,南城湾周奶奶、王三姐的香包摊也出来了。我也该去买香包了。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艾叶、菖蒲叶、雄黄、白芷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疫的功能。佩(挂)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南城湾的香包由来已久、远近闻名。观香包,买香包,到南城湾。

南城湾的香包年年买,积攒到一起,满屋生香,香飘四季。

南城湾,富有诗意的名字,忽近又忽远的牵挂,藕断丝连的思念。

南城湾承载着浓郁的端午记忆。据方志记载,明成化十六年,知县段锦修建东门、南门(也叫大南门)、西门三门。大南门靠近护城河,沿河形成一条街巷。因巷道狭窄,迂回曲折,遂得名南城湾。大南门一度是进出县城、行走水路的要塞。到南河乘船,上行可至保康房县、神农架,下行可达襄阳、汉口。有了南城湾,便有了南城湾制作端午香包的民间艺人,有了南城湾五彩缤纷的端午香包。也有了端午时一挑挑、一篓篓运来的艾蒿、菖蒲,有了几代人对南城湾端午景象的温馨记忆。

南城湾烙印着健康吉祥的印记。我有个同学住在南城湾,我多次到他家玩儿。院落深深,房屋呈片状分布,收拾得干干净净。伸出的竹竿和晒衣绳上,五颜六色的衣裳在风中招展。大南门外有一眼古井,深不见底,井水清纯干甜。端午节煮好的粽子、咸鸭蛋、咸鸡蛋、蒜头,放入盆子,倒进半桶井水,吃起来鲜美可口。多少次,我跟着爷爷到古井挑水,刚刚走近它,便感觉一股凉气袭身。夏天用古井里水浸凉面、西瓜,透心凉。看见人们一挑又一挑地来担水,而井水却取之不尽,我便一脸好奇地问爷爷:井水会挑干吗?爷爷告诉我说:里面住着龙王,嘴里能喷水,哪会挑干呢?初中时,每年春上发烧、呕吐,昏昏沉沉。父亲用自行车把我驮到南城湾门诊。一个老中医号号脉,看看舌苔,然后开点水水药,喝下就好了。这个慈眉善目的老中医,就是帮我祛瘟镇邪的“香包”,总能药到病除。

后晌,王三姐站在香包摊前忙活。我走上前去,“嗬,花样真不少!”我欣喜地感叹,并围着香包摊仔细欣赏。香包色彩斑斓,品种有中国结、石榴开花、荷花、艾心福袋、十二生肖、蝴蝶、旺狗、宝葫芦、好运来、年年有余、招财猫、前程似锦、平平安安等好几十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我买了个艾心香包,放在鼻前,香气沁人心脾。一位叫仁欣怡的小姑娘跟她妈妈走上前,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爱不释手。她妈妈给她买了个蝴蝶,这时他爸爸和他的二个同事也凑上来,一人买了个年年有余

转到周奶奶的香包摊前,我与她攀谈起来。周奶奶今年78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她告诉我她从四十多岁开始做香包,做了几十年。每年能销售千把个,收入三四千元。靠手艺吃饭,心里舒畅。她有2个儿子。儿子、儿媳都在县城两家企业上班,工作稳定。2个孙子,健壮聪明。大孙子大学毕业后,在从事舞蹈培训;小孙子在武汉读大学。儿子、儿媳、孙子对她都很孝顺,劝她不要再辛苦。她说做了几十年,放不下,身体也吃得消。还特别告诉我她饭量好,一天能吃斤把米。从周奶奶的语气神情看,生活就像香包一样清香。她对生活很知足,也很自豪。真是天道酬勤——勤能补拙,勤能健身。我买了个生肖鼠,又买了朵荷花。生肖鼠送给孙女,艾心和荷花挂在客厅。

每买一个香包,每次端详香包,便接受一次端午知识教育,经历一次端午文化熏陶。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和谐的观念中化育而成。抗疫中过端午,我特别留心端午的文化意趣。其实,端午蕴含着炎黄子孙对疫病的抗争,对健康的守望。著名文化学者李汉秋认为“迎夏健魄端午魂”。 俗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临近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阳气最旺,这时生命万物生长最快,但阳极会伤人。随着天气日益湿热,又值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所以需要避毒防疫。经此大疫,我们对端午的文化意境增添敬畏。在佩(挂)香包时,要清醒认识到疫病是健康的大敌,防疫是每个人的天职。要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善待自身、善待自然,合理适度消费。让香包常住心间,让卫生伴你远行。

相信每个人端午节都会有心中的南城湾,都会喜爱寄托美好心愿的香包。神州大地无数的古街老巷,沉淀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它以其鲜活的形态和深刻的内涵,给予我们智慧的启迪,教育我们如何更好地守护健康、守护家园。

[1]

作者简介

曹庆国,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