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纓、佩幃,今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
簡介
我國農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來源及演變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着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五彩繩)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演變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着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着,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製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1]
手工香包製作
- 先剪四塊布,有花的兩塊,沒花的兩塊。
- 縫起來留一個小口。
- 翻過來。
- 把小口縫起來,整個翻過來。
- 兩片,翻過來開始縫。
- 縫好了翻過來。
- 用粗針穿線,每隔0.5cm一個褶子。
- 兩個反向穿好,拉一下口就合起來了。
- 整理一下褶子,每個都要使勁捏一下。
- 調好顏料,染色。
- 最後配上穗子,漂亮的傳統香包就做完成了。*[2]
視頻
參考來源
- ↑ 香包的來源與演變 ,360doc個人圖書館
- ↑ 手工香包的做法圖解 端午節布藝香包製作方法 ,手藝活網 作者:幽趣20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