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到南城灣買香包(曹慶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到南城灣買香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到南城灣買香包》中國當代作家曹慶國的散文。

作品欣賞

到南城灣買香包

當各種植物的氣息漸近漸濃時,端午節就從日曆中翩然而至,亭亭玉立地站在你我面前。

這時,南城灣周奶奶、王三姐的香包攤也出來了。我也該去買香包了。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艾葉、菖蒲葉、雄黃、白芷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具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疫的功能。佩(掛)香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之一。

南城灣的香包由來已久、遠近聞名。觀香包,買香包,到南城灣。

南城灣的香包年年買,積攢到一起,滿屋生香,香飄四季。

南城灣,富有詩意的名字,忽近又忽遠的牽掛,藕斷絲連的思念。

南城灣承載着濃郁的端午記憶。據方志記載,明成化十六年,知縣段錦修建東門、南門(也叫大南門)、西門三門。大南門靠近護城河,沿河形成一條街巷。因巷道狹窄,迂迴曲折,遂得名南城灣。大南門一度是進出縣城、行走水路的要塞。到南河乘船,上行可至保康房縣、神農架,下行可達襄陽、漢口。有了南城灣,便有了南城灣製作端午香包的民間藝人,有了南城灣五彩繽紛的端午香包。也有了端午時一挑挑、一簍簍運來的艾蒿、菖蒲,有了幾代人對南城灣端午景象的溫馨記憶。

南城灣烙印着健康吉祥的印記。我有個同學住在南城灣,我多次到他家玩兒。院落深深,房屋呈片狀分布,收拾得乾乾淨淨。伸出的竹竿和曬衣繩上,五顏六色的衣裳在風中招展。大南門外有一眼古井,深不見底,井水清純干甜。端午節煮好的粽子、鹹鴨蛋、咸雞蛋、蒜頭,放入盆子,倒進半桶井水,吃起來鮮美可口。多少次,我跟着爺爺到古井挑水,剛剛走近它,便感覺一股涼氣襲身。夏天用古井裡水浸涼麵、西瓜,透心涼。看見人們一挑又一挑地來擔水,而井水卻取之不盡,我便一臉好奇地問爺爺:井水會挑幹嗎?爺爺告訴我說:裡面住着龍王,嘴裡能噴水,哪會挑干呢?初中時,每年春上發燒、嘔吐,昏昏沉沉。父親用自行車把我馱到南城灣門診。一個老中醫號號脈,看看舌苔,然後開點水水藥,喝下就好了。這個慈眉善目的老中醫,就是幫我祛瘟鎮邪的「香包」,總能藥到病除。

後晌,王三姐站在香包攤前忙活。我走上前去,「嗬,花樣真不少!」我欣喜地感嘆,並圍着香包攤仔細欣賞。香包色彩斑斕,品種有中國結、石榴開花、荷花、艾心福袋、十二生肖、蝴蝶、旺狗、寶葫蘆、好運來、年年有餘、招財貓、前程似錦、平平安安等好幾十種。琳琅滿目,目不暇接。我買了個艾心香包,放在鼻前,香氣沁人心脾。一位叫仁欣怡的小姑娘跟她媽媽走上前,看看這個,摸摸那個,愛不釋手。她媽媽給她買了個蝴蝶,這時他爸爸和他的二個同事也湊上來,一人買了個年年有餘

轉到周奶奶的香包攤前,我與她攀談起來。周奶奶今年78歲,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她告訴我她從四十多歲開始做香包,做了幾十年。每年能銷售千把個,收入三四千元。靠手藝吃飯,心裡舒暢。她有2個兒子。兒子、兒媳都在縣城兩家企業上班,工作穩定。2個孫子,健壯聰明。大孫子大學畢業後,在從事舞蹈培訓;小孫子在武漢讀大學。兒子、兒媳、孫子對她都很孝順,勸她不要再辛苦。她說做了幾十年,放不下,身體也吃得消。還特別告訴我她飯量好,一天能吃斤把米。從周奶奶的語氣神情看,生活就像香包一樣清香。她對生活很知足,也很自豪。真是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勤能健身。我買了個生肖鼠,又買了朵荷花。生肖鼠送給孫女,艾心和荷花掛在客廳。

每買一個香包,每次端詳香包,便接受一次端午知識教育,經歷一次端午文化薰陶。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和諧的觀念中化育而成。抗疫中過端午,我特別留心端午的文化意趣。其實,端午蘊含着炎黃子孫對疫病的抗爭,對健康的守望。著名文化學者李漢秋認為「迎夏健魄端午魂」。 俗話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臨近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日子,陽氣最旺,這時生命萬物生長最快,但陽極會傷人。隨着天氣日益濕熱,又值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所以需要避毒防疫。經此大疫,我們對端午的文化意境增添敬畏。在佩(掛)香包時,要清醒認識到疫病是健康的大敵,防疫是每個人的天職。要注意個人和公共衛生,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善待自身、善待自然,合理適度消費。讓香包常住心間,讓衛生伴你遠行。

相信每個人端午節都會有心中的南城灣,都會喜愛寄託美好心愿的香包。神州大地無數的古街老巷,沉澱着豐富的節日文化,它以其鮮活的形態和深刻的內涵,給予我們智慧的啟迪,教育我們如何更好地守護健康、守護家園。

[1]

作者簡介

曹慶國,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