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道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道玉 (1933年11月生 - ),湖北枣阳蔡阳镇刘坡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

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81至1988年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个人经历

  • 1933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县(市)蔡阳乡刘坡村
  • 1941年-1947年先后在蔡阳古城私塾和蔡阳铺中心小学读书
  • 1947年9月-1953年6月先后在襄阳二中(原襄樊二中)、联中、枣阳中学、襄阳五中读书

1955年任武汉大学脱产专门从事肃反的学生干部

  • 1956年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肃反积极分子
  • 1957年任班上反右领导小组组长;四清工作团副团长
  • 1958年9月-1960年12月在武汉大学任助教1961年1月-1963年7 先后在留苏预备部和前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学习,任支部书记和学生会主席
  • 1962年,武大派他到苏联科学院,攻读有机氟专业
  • 1963年9月-1966年4月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讲师
  • 1966年5月-1977年4月先后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校党委副书记,历任校文革教育组组长;武汉教职工战斗兵团司令;北京大学文革联络组组长;工宣队任命的校教改组组长
  • 1973年7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 1977年5月-1979年4月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1978年3月被北京市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1979年5月-1988年2月先后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校长1979年11月 率代表团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一个交流协议
  • 1981年11月率代表团第二次访问法国,与法国政府签定第二个交流协议1982年8月,1985年5月先后被评为化学副教授和教授
  • 1982年9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 1983年5月-1993年9月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一、第二届主任
  • 1984年8月参加在美国召开的中日美第二届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
  • 1985年5月接受法国驻华使馆公使拉奥授予的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勋章
  • 1985年7月作为代表团副团长参加中日大学校长第一次会议
  • 1985年11月率代表团第三次访问法国,签定第三个交流协议
  • 1986年9月参加美国耶鲁大学第20任校长就职典礼和签定交流协议
  • 1988年2月10日被免除武汉大学校长职位
  • 1988年5月-1999年2月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专家委员会主任
  • 1988年10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1989年3月参加香港章(太炎)黄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 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刘道玉却被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 1990年10月参加中国化学会,被选为22届理事、永久会员
  • 1991年1月参加“863”高技术评审会议并承担一项重点课题任务
  • 1993年3月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颁发的20世纪银质功勋章
  • 1994年3月8日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成立,任理事长
  • 1994年7月赴英国参加第16届金属有机化学大会,宣读论文,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 1995年6月6日参加“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并作了报告
  • 2011年任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成就作品

刘道玉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教育创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刘道玉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并确立了高教改革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

后来,刘道玉提出了“教育的创新理论体系”和它在中国当代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抓住了中国当代教育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极有启发性,而且从这一问题的探讨,到具体在现实中的运用,且使这个问题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刘道玉功不可没。

刘道玉在1981年—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社会评价

刘道玉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上世纪80年代的教改风云人物。“四人帮”被粉碎后,他被“借用”到教育部,担任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主抓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召开科教座谈会期间,他作为座谈会的组织者之一,曾建议来自武汉大学的代表查全性当面向邓小平建言,废除了“文革”中盛行的大学推荐制,从而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招生制度。应该说,高考制度的恢复,刘道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的恢复,是全国改革的先声。就是在这种春潮涌动的关口,以身体不适为由辞却教育部一切职务的刘道玉,回到了武汉大学,旋即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1981年8月21日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当年,他48岁。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国务院对他的任命,并说刘道玉“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重任在肩,期待无限。

中国高校至今在“钱学森之问”上没有举措,这是刘道玉的无奈,又何尝不是科技泰斗钱学森的尴尬呢。息兵罢战,不是他的性格。他是个战士,为达目的,一往无前是他的个性。他最终选择了——呐喊。

刘道玉不是圣人。当然,他也不是伟人或完人。他就是一个战士、一个冲在最前面的战士,有理想、有担当,也有失策、有失误。于是,他烟尘满面,伤痕累累,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跌倒又爬起来。

战士是会赢得敬重的,哪怕是“受伤的战士”;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则要看他代表什么、面向何方。事实上,刘校长成为武汉大学抹不掉的记忆,中国教育绕不开的话题,并不因为他“一贯正确”,更不因为他“完美无瑕”,而仅仅因为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他,甚至只是这种精神的符号和象征。这种精神,就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