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炽
出生 1921年3月10日
逝世 1998年10月23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笑山
职业 电影作曲和歌曲家
知名于 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艺术指导
知名作品 歌剧《阿诗玛
歌曲《我的祖国
英雄赞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
减租会
果园姐妹

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历任抗战剧团舞蹈演员(舞蹈班副班长),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等职。 新中国最著名电影音乐人,代表作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顾问,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音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歌曲》编辑部编委。[1]

早年经历

刘炽从小随民间艺人学习鼓乐。九岁时身为银行职员的父亲失业,三代人生活坚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到西安三仙庙里打扫佛堂,以此混口饭吃。庙里有一只古乐队,于是刘炽便学起了唐代古乐,师从富振中(在古乐界德高望重)学习了萧、云锣、全部打击乐器和佛曲领唱。和笛子师傅王六爷(古乐界笛子权威)的笛,这使刘炽成为古乐队中的"全才",擅长云锣、笙、笛、记工尺谱的演奏的刘炽很早就显示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了一名优秀的小演奏员,给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12岁时(1933年)因家贫困,考入西京印书馆,在铸字车间当童工。15岁那年西安事变发生,整个西安沸腾起来。

刘炽每天上街为印书馆卖"号外"从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中悟到中国大地希望曙光的所在。听说离西安不远处有一支红军队伍,就偷偷离家,步行90里,1936年12月25日到了云阳镇。当时便参加了工农红军,当时任红军留守处处长、前红三军团副参谋长、29岁的伍修权将军亲自给他戴上的红军帽,发了红军装。最初被送进红军大学当学员,后又到"红军剧社"当小演员。从此,刘炽从一个铸字的童工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名小战士。在北上延安的途中,刘炽兴奋得不能自己,又跳又唱。一位东北军的军官说:"这娃像颗小火苗,一张能唱歌的嘴,两撇又粗又重的眉毛,活像个炽热的炽字组成的人,叫啥刘德荫么就叫刘炽吧!"到延安后,有着传统封建意味的原名就这样被人们所遗忘了。

刘炽15岁。他是陕西省银行经理的儿子(海伦·斯诺记错了。刘炽的父亲刘彭卿并不是陕西省银行的经理,只是一个银行的职员),受西安事变影响,倾向'革命'参加那时的东北剧社,于是他在1936年12月25日逃出家庭参加红军剧社"。

1936年12月9日刘炽与中学学生参加示威,向临潼前进。要求蒋介石不要继续进行内战,组织统一战线。他在示威的前排,当时张学良在路上劝他们回去,因为恐怕蒋介石的宪兵会向他们开枪--两个学生已经受伤,示威是在一种极愤激的状态之中。就从那时起,刘炽要做一个革命者,而非一个银行家的儿子……"

1938年4月10日,一所专门为革命培养文艺人才的学府--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这所由毛泽东周恩来领导,由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共同发起创办的学校,设立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几个系,拥有一批杰出的教师,一成立就吸引了从祖国四面八方投向革命圣地的青年。鲁艺校址,初设在延安古城北门外西侧的山坡上。1939年迁到古城东门外桥儿沟。鲁艺音乐系的教师阵容强大,吕骥教自由作曲,向隅教和声,冼星海教作曲与指挥,杜矢甲教声乐……

1939年刘炽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刘炽考入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第三期,成了冼星海的高足,开始了他的"科班"音乐生涯学习作曲和指挥。毕业后进入音乐研究室当研究生兼助教。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了当时录取延安鲁迅文学院音乐系的情景:"我那时考可不像现在。记得我到冼星海老师的窑洞时,只有他一人坐在那里,我站在他前面。他让我唱歌,我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又让我唱了首《救国军歌》,让我谈谈对这两首歌的理解。就这么简单,我被录取了。"

刘炽刚刚入校就赶上学校排练《黄河大合唱》。宝塔山下,延水之滨,在一排排窑洞下面的山坡上,一位身着短裤,灰色上衣,脚踏草鞋的中年人,挥动着有力的双臂指挥着百多人的合唱,他,就是冼星海。 刘炽早就仰慕冼星海的大名了。这位贫苦船工的儿子,在贫困窘迫中在巴黎师从法国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保国罗·杜卡学习,回国后,创作了大量声乐作品和电影音乐,《黄河之恋》、《热血》,都为刘炽久久吟唱,当他入学不久,在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上听完《黄河大合唱》后,他便为这气势宏阔的大型场乐作品深深震撼了!

音乐概论、音乐运动、普通乐学、视唱、练耳、作词法、指挥、自由作曲、作曲法、合唱、器乐……第一学期功课多,刘炽每天啃那些枯燥的讲义,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到第二学期分组研究时,他来到作曲组却如鸟儿投林般畅快了。刘炽迷上了作曲。枯燥的音阶在他的组合下变得浪漫异常,简单的音符在他的编织下产生出许许多多陌生迷人的音响,一种新的语言从他心里如小溪般流淌出来。冼星海要求学作曲学员每周交一首习作,他的第一篇习作是刘御作同的《陕北情歌》,冼星海在他的作业本上批:好。第二篇交的是一首儿童歌曲《叮叮当》,冼星海批:很好。第三篇刘炽交了一首混声二部合唱《打场歌》,冼星海为这孩子的灵气激动了,兴奋地在曲谱旁批道:"非常好,我希望它能在全国传唱!"冼星海的青睐,激起了刘炽更大的热情,这时候,冼星海却在他头上洒下丝丝细雨:小刘,搞作曲,要以民族音乐为创作主体,但还要向欧洲的歌剧、交响乐学习,要兼收并蓄,还要从文学与其他艺术中吸取养料……于是,他开始接触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开始读《安娜·卡列尼娜》、《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罗米欧与朱丽叶》……

他继续到民间采风,凭借他独特的记谱方式,深藏起许多陕北、蒙古、新疆民歌和他家乡的小调,这些素材犹如条条溪流汇入他心中的音乐之泉。他一直认为:民族民间音乐是取之不尽的,用之不竭的源泉。从在鲁艺开始,他的衣袋里就朝夕不离地装着一本用粗马兰纸装订的搜集民歌的小笔记本。他与马可安波张鲁关鹤童在延安被称为与民间音乐结缘的"五人团"。

1940年5月,冼星海将赴苏,刘炽对恩师的离去恋恋不舍,他一直把星海送到南去的汽车上,他捧上手中的《联共(布)党史》请星海题字,星海落笔疾书--"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这珍贵的题词,刘炽50多年来一直铭刻在心,化作他音乐创作的灵魂。

1940年10月,刘炽从鲁艺音乐系毕业,进音乐室当研究生不久,就奔赴鄂尔多斯草原考察蒙古族音乐。蒙古族文艺考察团由王锋带队,朱丹王亚凡李建彤马寅与刘炽同行。他们来到伊克昭盟乌审旗,搜集民风、民俗、民间音乐。刘炽年龄最小,他身穿蒙古族服装,拜访活佛,结交喇嘛,与牧民交朋友,很快采录许多蒙古族民歌,他不只能记下来,而且很快就能唱出来,博得许多蒙古同胞的喜爱,由于他不会讲蒙语,老乡说:"这小伙,把蒙古话芯了,但还是咱蒙古族人。"

解放战争时期,刘炽到东北,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创办了音乐学校、星海合唱团,任校长、团长、指挥,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工作者。指据了关外第一场黄河大会唱,开创了电台教唱革命歌曲的先例。在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起了很大作用。

1942年,他们写成《七月里在边区》,把典型的陕北民歌七声徽调式赋以乐观、开朗、向上的崭新情趣,一下子就在边区传开了。这一年鲁艺成立了"大秧歌队",田方当大队长,刘炽成了总导演。以陕北民歌风为特色的秧歌红红火火地扭起来了,刘炽与严正当龙头,后来成为《五朵金花》导演的王家乙是"龙尾",很快在陕甘宁边区出了名。安波的《兄妹开荒》一炮打响,刘炽充满乐观幽默感的《送盐》也成为新秧歌运动中有光彩的作品。

1943年,他为秧歌剧《减租会》编曲,他巧用陕北的古道情和山西的新道情完成的独唱曲《翻身道情》一直风行至今,郭兰英在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获得金质奖章。

1944年,为庆祝苏联红军反法西斯的历史性转折,刘炽与贺敬之合作写《胜利鼓舞》,他从已掌握、运用得相当圆熟的陕北民歌风中一跃而出,唱出一支振奋人心,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和声商调式进行曲--这里从"5"七度下行跳跃到"6",运用了欢呼的乐句,新颖而又极为大胆,自然而又富于逻辑性,强烈而平稳。它第一次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作勇壮的进行曲并不是非用大调式不可。

《胜利鼓舞》由秧歌队演出后,很快在解放区传开,毛主席看了鲁艺大秧歌队的演出说:"很有中国气派。"

1945年,刘炽随东北干部团从延安出发,横跨五省,长途步行来到辽宁沈阳,担任东北文艺工作团音乐部主任,他又抓紧搜集挖掘东北民间音乐,在他创作《工人大合唱》、《生产忙》时,新的音乐素材迅速得到了应用。

"你想让人民喜爱你的歌吗,那就决定于你是否热爱人民喜爱的歌。"刘炽从自己的创作中得到这个感受,于是,他面对《我的祖国》歌词,找来了解放以来群众最喜欢的几十首歌曲,再精中选精找出十首:《二月里来》、《纺棉花》、《草原情歌》、《五哥放羊》、《康定情歌》、《小河淌水》、《对面山上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放牛》(与根据《小放牛》改写盼《卢沟问答》)。

刘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一个星期,除了吃饭、睡觉、散步、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唱这十首歌。唱累了用笛子吹,吹累了又唱,从中揣摸,体会这些歌曲奥秘,分析它们的旋律,情趣,节奏特点,语言性与矛盾性的统一,曲式的结构逻辑,调式调性的规律……刘炽"走火入魔"了。他在痴迷中似乎抓到点什么--根据这首《小放牛》改写《卢沟问答》的头两句被他们捕捉到了。

刘炽把这头两句略加改动,作为新歌的动机种子,动机找到了,刘炽欣喜难捺。如何发展这个动机?他投入了最真挚的情爱。那些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他们牺牲前的刹那间痴情地,如饥似渴地怀念祖国--母亲的高尚纯洁感情,促使刘炽很顺利地把宝贵的种子培育成幼苗,又把幼苗培育成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啊,"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他仿佛和"最可爱的人"一起看到了江南那优美如画的江山,迎风的稻浪,一起插秧褥草的亲人……他一气呵成了前五句歌词的曲谱,起、承、转、合非常顺畅。
[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0a645fd855943174.jpg原图链接

音乐作品

刘炽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谱写了上千首歌曲,他创作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组歌《祖国颂》,歌剧《阿诗玛》等,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经典。

刘炽创作生涯是从1939年发表处女作《陕北情歌》开始的,创作了大型作品70余部,作品包括歌剧音乐,大合唱、电影音乐各10部,及其它中、小型音乐作品。著名的有大合唱《祖国颂》;《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舞蹈音乐《荷花舞》等。

歌剧有《白毛女》 《牧羊姑娘》(与陈紫合作)、《火》、《阿诗玛》等;其它有《工人大合唱》、《边疆战士大合唱》、《天天向上》、《荷花舞》、《牧笛》,第三、六套广播体操音乐,管弦乐《哀乐》等。童声大合唱《英雄少年》、《天鹅之歌》、《山谷里的回声》、《蓝天和大地》、《金色的小船》等。

所获荣誉

  • 《翻身道情》、《新疆好》、《荷花舞》获世界青年联欢节奖。
  • 《祖国的花朵》获电影音乐奖。
  • 《让我们荡起双桨》获各种全国奖。
  • 《我的祖国》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
  • 《祖国颂》已成为各种庆典必唱歌曲之一。
  • 新近创作的《卫士的摇篮》《矿工是人类的太阳》获全国歌曲金奖。


他人评价

早在延安时代,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斯诺观看了刘炽的歌舞表演,称赞刘炽是"少年天才",是"最受欢迎的童星"。海伦·斯诺并教会了刘炽西洋舞。海伦·斯诺夫人用摄影和文字多次记录了这位红色少年,在她的1952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尘》著作中写道:"当我去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剧社学校--该社的社员包括演员50人--的时候,宿舍中只住着19个孩子……剧社中有三个特别有趣的人物:导演赵品三,剧校主任温涛和男童星刘炽,当我第一次专访问剧校时,正式被两个男童星握手相迎:一个惊人聪明的机灵小男童和他的伴儿王文祥。他是一个强壮的长成的大男童,做着校中的班长……

"刘炽和王文祥两个儿童演员是我夏天的小爱人。他们常来访,坚请我教他们美国式舞蹈,我想不出什么合适的,除了几步踢踏舞原是我曾经一度当作一种运动而试学的。我把这跟我模糊记得的孩子时代舞蹈动作凑合起来,但他们以为这功课非常有味。循着留声机唱片About Quarter To Nine(《大约八点三刻》)勤奋地练习。不久,刘炽教其他同学跳踢踏舞,他们着魔得厉害。然而,他们在剧院中的表演都不是一个大成功--鞋底上没有装铁片是一个大原因。

"他是一个少年天才。剧团里一个受人欢迎的演员。他会模仿无论什么。有一大张小调和小贩叫卖的节目单。那些都是他小时候零星学来的,他演出一节很好的拳术。他在剧院里唱得太多了,他的声音几乎被毁坏,医生们有一个长时期禁止他歌唱来恢复它。他机敏的才智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时常使我惊异的地方。"刘炽已有主角倾向,譬如他不穿规定制服,戴一顶有红星的黑绒便帽……"。

1980年海伦·斯诺在她的《七十年代西行漫记》中,以专章《中美友谊--四十二年之后》再次记叙了她对刘炽的记忆与交往,从中我们看到了少年时代刘炽的轮廓。刘炽为了感戴海伦·斯诺这位舞蹈教师,1987年当海伦·斯诺七十寿辰的时候,他特意写了一首歌曲《我们的朋友海伦·斯诺》献给她。

视频

燃烧的火 奔腾的河-纪念人民音乐家刘炽诞辰90周年网络综艺晚会-大风制作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