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西遊(鄭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再見西遊》是中國當代作家鄭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再見西遊
兒時看《大話西遊》時當作喜劇來看,那些經典搞笑的片段和台詞,也能熟背於心,後來年長,無論是在叛逆的青春,還是打磨了卻仍不願成熟的如今,卻越看越是悲劇,或是一部人生劇。十幾年前讀不懂,看不懂的《大話西遊》,以及周星馳後面的《西遊降魔篇》和《西遊伏妖篇》,都越看越深,越看越有味道了。
(一)
一千個人看同一片雪花,會有一千朵不同的樣子,一萬個人讀吳承恩的《西遊記》,大概也有一萬種不同的體會。
《西遊記》里的九九八十一難,當是作者的喻意吧。老子的《道德經》中云: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變幻,九九八十一後又再循環,歸一。其意是從來處來,往去處去,又回到本初狀態,但這種輪迴不是簡單地返回,而是一種升華和再造,更是一個新的起點。佛語有云:「九九歸一,終成正果。」《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不是自東土大唐而來,又回到大唐而去傳授佛法,度苦難眾生麼?但這一往返,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卻於磨難中開悟,先度了自己。來是師徒四人,返亦是師徒,但亦不是原來的四人了。
而說到《西遊記》中的佛法,卻不得不說中國歷史上的幾位佛學大師了。
先是慧能這樣一位天才,他的思想言行被弟子們變成了《法寶壇經》一書,這是中國一部偉大的佛學著作,如同老子、孔子的言行被記錄而成《道德經》和《論語》一樣。慧能的身世也類似孔孟兩位夫子一樣,從小失去了父親,由母親把他一手帶大,家境自然清苦,由此也可見,單親的家庭對孩子沒有什麼影響,一個人自身的悟性和母親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更為顯著一些,現在我們常說單親對一個孩子有多大陰影等,皆可認為危言聳聽,這算是題外話了。
慧能又是如何和佛結緣呢?《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是為求長生不死之術,跋山涉水,遇一砍柴人唱歌,便認作是神仙,要學法術,砍柴人告訴他此歌是菩提祖師所教,孫悟空由此便去拜師學藝。而慧能也是因家境清苦,賣柴為生,偶遇有人念經,口中所吐經句打動了他的心,便問之,得知是《金剛經》,是河北黃梅山的五組弘忍祖師那裡學到的。慧能便辭別母親,走了三十多天才到了黃梅去參見弘忍。此為一處機緣巧合。不知是吳承恩老先生也知道這則故事,還是真的巧合——「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原著里對佛教的一些隱喻和深刻的參悟,由此可見吳老先生亦應該是一位佛法大師。
而弘忍見了慧能,自知他悟性高,但卻沒有即可授法,而是在八個月後,慧能碓米之時,用杖敲碓三下便走,這是暗示慧能於當晚三更去見他。《西遊記》中,孫悟空也是拜了師傅七個月後,被其師傅當眾責罰,敲了三下腦袋而在三更時去拜師學藝,此為二處機緣巧合。更肯定了吳承恩老先生一定也是對佛法有頗多研究,才有諸多的類似暗示。
(二)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文學作品通過文字表達作者心聲,那麼一部電影呢?嬉笑怒罵之後,也許是電影創作人留給觀眾的思考和笑聲過後的沉默。周星馳拍的一系列《西遊篇》也無一不有耐人尋味的暗示和隱喻,只是「他低調,他不說。」《大話西遊》中的八戒愛上了蜘蛛精,並與其生下了唐三藏,至尊寶和《降魔篇》《伏妖篇》里的孫悟空同樣愛上了妖精,紫霞給了至尊寶三顆痣,段小姐留給孫悟空一頂緊箍咒,八戒喜歡的還是大長腿的蜘蛛精,因為「你是蜘蛛,我也是只豬」啊,但美好的愛情結局總是悲涼的,紫霞在至尊寶帶上緊箍咒成為孫悟空的那個人懷裡化成了灰燼,段小姐也是成為一抹星空而灰飛煙滅。經歷生死,經歷愛和失愛,至尊寶最後大徹大悟「生亦何歡,死亦何苦」。而《伏妖篇》中的唐僧也悟到:「有過痛苦,方知眾生痛苦。有過執着,當下執着。有過牽掛,了無牽掛。」周星馳在《西遊篇》中將愛總是解讀的萬般悲苦,不知是將自己的情感經歷加進去還是刻意為之,那個曾經在銀屏上給我們歡笑的少年,如今鬢角染霜,那個在城牆上徘徊,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來兮?」的紫霞,談起過往,也只是在微笑中淚流滿面, 「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真正愛過的人兒,誰不若如此?
也許星周星馳是想借電影讓觀眾悟到佛的智慧,痛苦是不滅的,痛與不痛皆是自性。而知眾生痛苦,講的是包容的智慧,包容萬物,方可度己度人。執着又是什麼呢?世間金錢、名利、人情、愛恨皆是執着,人生痛苦莫不是當提起時提不起,當放下時放不下。對於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中耗費;對於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里掙扎;對於金錢名利地位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錢名利地位里消耗;對於得失放不下,生命就在得始中不得安寧。而如果參悟了這世間萬物皆為我所用,但並非皆我所有,如東坡先生悟到的那樣「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就是放下了執着。《伏妖篇》里的白骨精小善,本是善良而遭迫害的女子,但卻放不下痛苦,執着於怨恨,而由一堆白骨所生的怨氣所化,最終不得輪迴,只能靠唐僧用佛法來超度,而西遊里的這些妖,不也是人間執着的怨氣、貪念所幻化的嗎?所以佛法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唯有見自性,淨化自己的內心,方可成正果。也如弘忍法師所云:「如果不能認清自心,向外求法是毫無益處的,相反的,如果能明自心,見自性,那便是大丈夫,便可為天人之師,也就是一個真正的佛。」
(三)
關於童心和隨心隨性。
周星馳的電影很多都投射出「不想長大」的自我願望。這也許是每個成人都有過的想法吧。《功夫》里的棒棒糖,比丘國里紅孩兒即使變成國王,手裡仍念念不忘如孩子般放不下的糖葫蘆,無一不是童心的體現。其實電影一開始戲班子也是紅孩兒變的,因為低矮的戲班子老闆手裡也拿着一串糖葫蘆,而這些,也許周星馳也想如紅孩兒一樣任性,一樣的渴求「抱抱」,但人生即使有諸多才華和本領,哪怕像孫悟空一樣縱有七十二變縱會筋斗雲能翻天入地,也不得不帶上緊箍咒,去背負起自己不得不承擔的使命,所以什麼是成熟?成熟就是不得不,成熟就是唐僧的口頭禪:我低調,我不說。
紅孩兒也許正是孫悟空和周星馳的願望理想,童話般的世界,任性,隨心隨性。而這願望卻是孫悟空和我們諸多凡人的心魔,誰又能永遠在長不大的世界裡隨時就能得到抱抱並且隨心隨性而活呢?星星將我們的心魔化成了紅孩兒和九宮真人這兩個妖精,與其說悟空要打敗的是這兩個妖精,不如說我們其實要克服的是我們自己。九宮真人說,自己修的是隨心隨性大法,就是想幹嘛就幹嘛,但我們常說隨心而活,倘若真的隨心而活,豈能想幹嘛就幹嘛嗎?悟空都有緊箍咒和唐僧的兒歌約束,何況塵世間的凡夫俗子?周星馳想表達的,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念想吧。
但佛學中卻有關於「隨心隨性」的偈語,如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以隨心隨性並不能通過字面意思去理解,不立文字並不是不讀經書,而是不執着於經中的文字,從而用整個的身心去經驗,去實踐,即所謂萬法都在人的心中。有毒害之心,即使念佛,也便變為龍蛇,有慈悲之心,變自身成佛。心與性都是相對的,所謂修佛,坐禪,修的其實是自己的自性。只要一心向善,便生智慧,即是慧能大師所云「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
九宮真人自雲修的隨心隨性大法,與唐僧同為同道中人,佛里佛氣,卻一心向惡,怨恨「我在佛祖身邊多年,佛祖可曾正眼看過我一眼?」最終也沒有好結果。他的心不在「修」,而在「果」。由此也可像我們日常中的一些人,身在位,卻不謀其政,德不配位。嘴裡口口聲聲念叨「為人民服務」的經,卻常有為己之用的貪念,當然不會善始善終,取得正果。終還是被「如來」打回原形——「莫再多言」。此又為題外之話了。
大愛無聲,大象無形。真正的努力是沉默的,只需踏破荊棘,奔西天而去。 [1]
作者簡介
鄭媛 ,筆名辛夷。80後,西安人,現於西安鄉村中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