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慈悲

慈悲,是一個佛教 術語,拼音是cí bēi。意思是給眾生 快樂,將眾生從苦難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憐憫。為慈與悲二者的合稱,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四無量心的基礎。大乘佛教中,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

慈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亦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慈悲 [1]

慈悲1.jpg

梵語 karun!a

類型[2] 佛學名詞

拼音 cí bēi

注音 ㄘㄧˊ ㄅㄟ

慈悲2.jpg

反義詞 殘酷,殘忍

釋義 給眾生快樂,將眾生從苦難中拔救出來

基本解釋

謂給眾生快樂,將眾生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詳細解釋

【含義】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出處】原為佛教語。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悲憫。

慈悲3.jpg

1、《智度論·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義》:"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2、南朝 梁沉約 《究竟慈悲論》:"慈悲之要,全生為重。"

3、唐王維《燕子龕禪師》詩:"救世多慈悲,即心無行作。"

4、《古今小說·張舜美燈宵得麗女》:"尼師曰:'出家人以慈悲方便為本,此分內事,不必慮也。'素香拜謝。"

5、《東周列國志》第八回:"自己當門而立,先將一番假慈悲的話,穩住眾心。"

6、巴金《家》二六:"太太,請你發點慈悲,可憐可憐我罷。"

7、明 施耐庵《水滸》第四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趙員外合掌道:"長老在上,眾師父在此:凡事慈悲!"

慈悲4.jpg

相關辨析

慈悲與同情的區別:對他人正常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叫做同情。而慈悲是建立在佛教"八苦"的基礎上的,與同情不能同日而語。

金剛經的四句偈語

金剛經的四句偈語是哪四句?並沒有一定的說法,下面是一些普遍認為的偈語。不過金剛經本來就要我們去「我執」和「法執」,所以是不是可以說,此四句偈語,既非四句偈語,是名四句偈語?阿彌陀佛。

勸請常誦金剛經,乃至四句偈語,功德無量無邊: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慈悲5.jpg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什麼是慈悲

慈悲6.jpg

慈,梵語maitrya,maitri^,巴利語metti;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系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 )、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 [菩薩地持經卷七、十地經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往生論注卷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