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西游(郑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再见西游》是中国当代作家郑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再见西游
儿时看《大话西游》时当作喜剧来看,那些经典搞笑的片段和台词,也能熟背于心,后来年长,无论是在叛逆的青春,还是打磨了却仍不愿成熟的如今,却越看越是悲剧,或是一部人生剧。十几年前读不懂,看不懂的《大话西游》,以及周星驰后面的《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都越看越深,越看越有味道了。
(一)
一千个人看同一片雪花,会有一千朵不同的样子,一万个人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大概也有一万种不同的体会。
《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当是作者的喻意吧。老子的《道德经》中云: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幻,九九八十一后又再循环,归一。其意是从来处来,往去处去,又回到本初状态,但这种轮回不是简单地返回,而是一种升华和再造,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不是自东土大唐而来,又回到大唐而去传授佛法,度苦难众生么?但这一往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却于磨难中开悟,先度了自己。来是师徒四人,返亦是师徒,但亦不是原来的四人了。
而说到《西游记》中的佛法,却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的几位佛学大师了。
先是慧能这样一位天才,他的思想言行被弟子们变成了《法宝坛经》一书,这是中国一部伟大的佛学著作,如同老子、孔子的言行被记录而成《道德经》和《论语》一样。慧能的身世也类似孔孟两位夫子一样,从小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把他一手带大,家境自然清苦,由此也可见,单亲的家庭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一个人自身的悟性和母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一些,现在我们常说单亲对一个孩子有多大阴影等,皆可认为危言耸听,这算是题外话了。
慧能又是如何和佛结缘呢?《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为求长生不死之术,跋山涉水,遇一砍柴人唱歌,便认作是神仙,要学法术,砍柴人告诉他此歌是菩提祖师所教,孙悟空由此便去拜师学艺。而慧能也是因家境清苦,卖柴为生,偶遇有人念经,口中所吐经句打动了他的心,便问之,得知是《金刚经》,是河北黄梅山的五组弘忍祖师那里学到的。慧能便辞别母亲,走了三十多天才到了黄梅去参见弘忍。此为一处机缘巧合。不知是吴承恩老先生也知道这则故事,还是真的巧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原著里对佛教的一些隐喻和深刻的参悟,由此可见吴老先生亦应该是一位佛法大师。
而弘忍见了慧能,自知他悟性高,但却没有即可授法,而是在八个月后,慧能碓米之时,用杖敲碓三下便走,这是暗示慧能于当晚三更去见他。《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是拜了师傅七个月后,被其师傅当众责罚,敲了三下脑袋而在三更时去拜师学艺,此为二处机缘巧合。更肯定了吴承恩老先生一定也是对佛法有颇多研究,才有诸多的类似暗示。
(二)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通过文字表达作者心声,那么一部电影呢?嬉笑怒骂之后,也许是电影创作人留给观众的思考和笑声过后的沉默。周星驰拍的一系列《西游篇》也无一不有耐人寻味的暗示和隐喻,只是“他低调,他不说。”《大话西游》中的八戒爱上了蜘蛛精,并与其生下了唐三藏,至尊宝和《降魔篇》《伏妖篇》里的孙悟空同样爱上了妖精,紫霞给了至尊宝三颗痣,段小姐留给孙悟空一顶紧箍咒,八戒喜欢的还是大长腿的蜘蛛精,因为“你是蜘蛛,我也是只猪”啊,但美好的爱情结局总是悲凉的,紫霞在至尊宝带上紧箍咒成为孙悟空的那个人怀里化成了灰烬,段小姐也是成为一抹星空而灰飞烟灭。经历生死,经历爱和失爱,至尊宝最后大彻大悟“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而《伏妖篇》中的唐僧也悟到:“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着,当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周星驰在《西游篇》中将爱总是解读的万般悲苦,不知是将自己的情感经历加进去还是刻意为之,那个曾经在银屏上给我们欢笑的少年,如今鬓角染霜,那个在城墙上徘徊,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兮?”的紫霞,谈起过往,也只是在微笑中泪流满面, “爱过知情重,醉过知酒浓”,真正爱过的人儿,谁不若如此?
也许星周星驰是想借电影让观众悟到佛的智慧,痛苦是不灭的,痛与不痛皆是自性。而知众生痛苦,讲的是包容的智慧,包容万物,方可度己度人。执着又是什么呢?世间金钱、名利、人情、爱恨皆是执着,人生痛苦莫不是当提起时提不起,当放下时放不下。对于功名富贵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贵中耗费;对于悲欢离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欢离合里挣扎;对于金钱名利地位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钱名利地位里消耗;对于得失放不下,生命就在得始中不得安宁。而如果参悟了这世间万物皆为我所用,但并非皆我所有,如东坡先生悟到的那样“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就是放下了执着。《伏妖篇》里的白骨精小善,本是善良而遭迫害的女子,但却放不下痛苦,执着于怨恨,而由一堆白骨所生的怨气所化,最终不得轮回,只能靠唐僧用佛法来超度,而西游里的这些妖,不也是人间执着的怨气、贪念所幻化的吗?所以佛法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唯有见自性,净化自己的内心,方可成正果。也如弘忍法师所云:“如果不能认清自心,向外求法是毫无益处的,相反的,如果能明自心,见自性,那便是大丈夫,便可为天人之师,也就是一个真正的佛。”
(三)
关于童心和随心随性。
周星驰的电影很多都投射出“不想长大”的自我愿望。这也许是每个成人都有过的想法吧。《功夫》里的棒棒糖,比丘国里红孩儿即使变成国王,手里仍念念不忘如孩子般放不下的糖葫芦,无一不是童心的体现。其实电影一开始戏班子也是红孩儿变的,因为低矮的戏班子老板手里也拿着一串糖葫芦,而这些,也许周星驰也想如红孩儿一样任性,一样的渴求“抱抱”,但人生即使有诸多才华和本领,哪怕像孙悟空一样纵有七十二变纵会筋斗云能翻天入地,也不得不带上紧箍咒,去背负起自己不得不承担的使命,所以什么是成熟?成熟就是不得不,成熟就是唐僧的口头禅:我低调,我不说。
红孩儿也许正是孙悟空和周星驰的愿望理想,童话般的世界,任性,随心随性。而这愿望却是孙悟空和我们诸多凡人的心魔,谁又能永远在长不大的世界里随时就能得到抱抱并且随心随性而活呢?星星将我们的心魔化成了红孩儿和九宫真人这两个妖精,与其说悟空要打败的是这两个妖精,不如说我们其实要克服的是我们自己。九宫真人说,自己修的是随心随性大法,就是想干嘛就干嘛,但我们常说随心而活,倘若真的随心而活,岂能想干嘛就干嘛吗?悟空都有紧箍咒和唐僧的儿歌约束,何况尘世间的凡夫俗子?周星驰想表达的,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念想吧。
但佛学中却有关于“随心随性”的偈语,如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随心随性并不能通过字面意思去理解,不立文字并不是不读经书,而是不执着于经中的文字,从而用整个的身心去经验,去实践,即所谓万法都在人的心中。有毒害之心,即使念佛,也便变为龙蛇,有慈悲之心,变自身成佛。心与性都是相对的,所谓修佛,坐禅,修的其实是自己的自性。只要一心向善,便生智慧,即是慧能大师所云“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九宫真人自云修的随心随性大法,与唐僧同为同道中人,佛里佛气,却一心向恶,怨恨“我在佛祖身边多年,佛祖可曾正眼看过我一眼?”最终也没有好结果。他的心不在“修”,而在“果”。由此也可像我们日常中的一些人,身在位,却不谋其政,德不配位。嘴里口口声声念叨“为人民服务”的经,却常有为己之用的贪念,当然不会善始善终,取得正果。终还是被“如来”打回原形——“莫再多言”。此又为题外之话了。
大爱无声,大象无形。真正的努力是沉默的,只需踏破荆棘,奔西天而去。 [1]
作者简介
郑媛 ,笔名辛夷。80后,西安人,现于西安乡村中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