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关汉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关汉卿,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祁州(今河北安国)人等说法,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2] 生平事迹不详,根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一些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

生平

关汉卿可能是太医院的一个医生,另有一说是先祖或父兄为太医院医生,故关汉卿为医户,而不为医生。[3] 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析津志辑佚·名宦》曰:“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

作品风格

杂剧

关汉卿杂剧题材和形式都广泛而多样化,有悲剧,有喜剧,有壮烈的英雄,有恋爱故事,有家庭妇女问题,有官场公案杂剧题材大多反映现实,生活面非常广阔,真实具体,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对不幸者寄多深厚同情,高度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

关汉卿杂剧剧本能根据主题而剪裁取舍,情节安排紧凑,布局引人入胜,主线清晰,节奏紧凑,不全采用大团圆结局的惯例。

关汉卿杂剧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如窦娥等人物形象均栩栩如生,成功地塑造各种典型人物。

关汉卿善于驾驭语言,语言风格与题材互相配合,吸收民间文学的土语方言,以及古典诗词的鲜活字词,并加以提炼,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剧中人物的身分性格,又善于烘托渲染,充分表现元剧“本色”。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散曲

关汉卿散曲写男女恋情的作品最多,对妇女心理的刻划细致入微,写离愁别恨则真切动人。关汉卿散曲风格豪放,曲词泼辣风趣;语言通俗而口语化,生动自然,很能表现曲的本色。他喜用白描手法,善于写景,所用比喻,形象生动。

重要作品

影响

关汉卿杂剧为后世留下不少著名的故事作蓝本,如“六月飞霜”(见于《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故事便脍炙人口。其杂剧情节布局紧凑,使后世明清戏曲的剧本情节,更符合舞台演出的要求。

关汉卿杂剧之语言成为本色派杂剧的典范,影响南戏和明初戏曲的发展。其杂剧塑造的人物深入民心,为后世剧作家留下典范,影响明清戏曲写人的艺术特色。

评价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十三章中,曾将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媲美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外国人称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一般认为,将前代未完成的戏曲加以改革,完成元杂剧的体裁者,实非关汉卿莫属。《录鬼簿》列关汉卿于杂剧之首,朱权太和正音谱》如此评价:“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盖所以取者,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窦娥冤》列入世界大悲剧亦无愧色。”[4]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5]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