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伤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伤龙
图片来自dinosaurpictures

伤龙属名Dryptosaurus)又名凶龙,是一暴龙超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约6700万年前)的北美洲东部,相当于现在的纽泽西州。伤龙是大型、二足、陆生的肉食性动物,身长可达7.5公尺。

虽然时至今日伤龙的知名度已变得低落(除了学术界外),但因为早期一幅由查尔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所绘的知名画作,使伤龙成为当时(19世纪末)最广为人知的恐龙之一,尽管它的化石纪录从来就很少。

伤龙最初是由爱德华·德林克·寇普(Edward Drinker Cope)于1866年所叙述,之后由奥斯尼尔·马许(Othniel Charles Marsh)于1877年重新命名,成为最早为科学界所知的兽脚类恐龙。

叙述

根据目前唯一已知、来自单一个体的部分骨骼,估计伤龙身长约7.5公尺,臀部高度为1.8公尺,请在这里插入非格式化文字体重约1.5公吨。如同近亲始暴龙,伤龙可能拥有相当长的手臂,与更进阶的暴龙科相反。手部也相当大,并推测具有三根手指。然而在布鲁萨特等人于2011年的研究中,根据可得的伤龙指骨,与进阶型暴龙科的手指作比较,观察彼此整体形状的相似性,发现伤龙可能只有两个有作用的手指。每个手指都长有长达8吋、鹰爪般的指爪。其前肢形态表明,暴龙科的前肢缩短的演化可能没有一个统一的趋势。伤龙在掠食、捕抓及取食猎物时,可能会同时使用前肢和颌部来当作狩猎武器。

正模标本ANSP 9995是一个来自单一成年个体的破碎骨骼,包含右上颌骨碎片、右齿骨碎片、右上隅骨碎片、侧边的牙齿、11节中段至后段尾椎、左右成对的肱骨、来自左手的三个指骨(I-1、II-2还有一个爪)、左右耻骨的轴、右坐骨碎片、左股骨、左胫骨、左腓骨、左距骨、以及一个第三跖骨中轴的碎片。

正模标本个体成熟度的推判,可根据尾椎中的神经椎体缝线全部愈合得到证实。另外AMNH FARB 2438标本是一个左四跖骨,可能与正模标本属于同一个体。[1]

上颌骨碎片保存了完整的三个齿槽,而第四个齿槽只保存了部分。研究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伤龙具有小齿(ziphodont)齿列。位于碎片前部的齿槽形状表明,其中的牙齿比其他牙齿更小、更圆;这是暴龙科常见的门齿状(incisiform)牙齿。找到的未关节连接的牙齿形状横向狭窄、边缘呈锯齿状(17至18个/公分)并弯曲。股骨只比胫骨长3%。最长的手部指爪长176mm。第四跖骨近端部分形态表明伤龙具有并跖骨的脚,也就是第三跖骨被“夹”在第二及第四跖骨之间,这是一项与进阶暴龙科(如亚伯托龙暴龙)共享的先进特征。

根据布鲁萨特等人(2011),伤龙具有以下可鉴定特征(或特征组合):肱骨缩短(肱骨:股骨比值为0.375);大手(I-1指骨:股骨比值为0.200);坐骨结节中外侧大幅扩张,约成远端轴宽的1.7倍;股骨轴内表面紧邻内处存在卵圆窝,前侧由近远心脊分隔,内侧由书脊分隔;髂腓骨前结节近端的腓骨前表面存在近中脊;距骨外髁外表唇突出并覆于跟骨近端表面;第四跖骨可观察到扁平近端轴,使半圆形剖面内外侧比前后侧长许多。

发现和物种

在1866年发现伤龙以前,新大陆的兽脚类所知仅限于约瑟夫·莱迪(Joseph Leidy)于1856年在蒙大拿州发现的单独兽脚类牙齿。本属的发现提供了北美古生物学家观察到虽然不完整却关节连接的兽脚类骨骼的机会。在19世纪后期,因为暴龙类这个独立的大型兽脚类类群尚未被认识,本属不幸地成为北美各种孤立地兽脚类化石的“废弃物种集中地”,许多兽脚类标本曾被归入(通常是以LælapsLaelaps的名义)以为了将来的重新分类。

伤龙的属名Dryptosaurus意为“撕扯的蜥蜴”,是由希腊文的"dryptō"(δρύπτω,意为“我撕扯”)与"sauros"(σαυρος,“蜥蜴”)所组成;[2]种名aquilunguis源自拉丁语“具有老鹰般的爪”的意思,取自其指爪。爱德华·德林克·寇普(Edward Drinker Cope)于标本发现后的一周内发表了一篇关于其的论文,并在费城自然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将其命名为鹰爪暴风龙Laelaps aquilunguis)。

属名Laelaps缘自希腊文中“飓风”或“暴风”之意,同时也是希腊神话中的猎犬名字莱拉普斯,据传它能够捕捉到世上所有的猎物。暴风龙既具诗意又令人回味的名称受到大众的欢迎,并成为继鸭嘴龙后弯齿龙糙齿龙之后,首批被描述的北美洲恐龙之一。其后却发现Laelaps这个属名已被一种厉螨属所有,于是1877年寇普的劲敌奥斯尼尔·马许(Othniel Charles Marsh)将其更名为伤龙。模式种是鹰爪伤龙Dryptosaurus aquilunguis)。

布鲁萨特等人(2011)指出保存良好、具历史性的ANSP 9995/AMNH FARB 2438标本的大部分复制品均保存于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一些在原始标本上因黄铁矿氧化而不再可见的细节,复制品能够将其维持呈现出来。

错误归类种

19世纪时北美洲发现的许多兽脚类化石都曾被归入伤龙或暴风龙的种,但现在多已被重新分类。

三型齿暴风龙(Laelaps trihedrodon)的标本是一个部分齿骨(现已遗失),来自科罗拉多州的莫里逊组。五颗严重损毁的部分齿冠(编号AMNH 5780)被误植为三型齿暴风龙的模式标本,并和异特龙有许多共同特征,甚至可能属于该属。但这些类似异特龙的特征,对于兽脚类整体而言太过原始,并可能见于其他莫里逊组的大型兽脚类。[3]

长足暴风龙("Laelaps" macropus)的标本是一个部分后肢,发现于纳维辛克组(Navesink Formation),最初莱迪将这些标本归入古老腔龙,而科普认为它代表一个独立种,与暴风龙正模标本的差异在于较长的脚趾。2004年汤马斯·霍茨(Thomas R. Holtz)在他的恐龙第二版中将其标记为暴龙超科的分类未定属。2017年,这个种被命名成一个新的属:硕猎龙属("Teihivenator")。

但就在同年切斯·布朗斯坦(Chase Brownstein)的一份论文预印本中得出结论:硕猎龙化石是暴龙超科和似鸟龙科残骸的混合物,没有明显特征,使该物种成为嵌合体和无资格名称[4]2018年,布朗斯坦表示硕猎龙胫骨标本AMNH FARB 2550代表了某种暴龙类的疑名。[5]

参考文献

  1. Carpenter, Ken & Russell, Dale A, Donald Baird, and R. Denton. Redescription of the holotype of Dryptosaurus aquilungui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New Jerse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7, 17 (3): 561–573 [2007-06-30]. doi:10.1080/02724634.1997.1001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0). 
  2. Liddell, Henry George;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bridged Edition).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19-910207-4. 
  3. Chure, Daniel J. On the type and referred material of Laelaps trihedrodon Cope 1877 (Dinosauria: Theropoda). (编) Tanke, Darren; and Carpenter, Kenneth (eds.). Mesozoic Vertebrate Life.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18. ISBN 978-0-253-33907-2. 
  4. Brownstein, C.D. Theropod specimens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Ornithomimosaurs and Tyrannosauroids on Appalachia. PeerJ Preprints: e3105v1. [2020-07-11]. doi:10.7287/peerj.preprints.3105v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5. Brownstein, C.D. A tyrannosauroid tibia from the Navesink Formation of New Jersey and its biogeographic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for North American tyrannosauroid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8, 305: 309–318. doi:10.1016/j.cretres.2018.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