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偷蛋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偷蛋龙属
图片来自pinterest

偷蛋龙属名:Oviraptor)又名窃蛋龙,是种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身长1.8到2.5公尺。化石发现于蒙古国中国大陆,最初是由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所发现,并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4年所叙述。

偷蛋龙的属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偷蛋的贼”,因为首次发现的偷蛋龙标本正位在一群恐龙蛋的上方,而这些恐龙蛋被认为属于原角龙;而偷蛋龙的种名“philoceratops”意为“喜爱角龙者”,也是来自于这个发现。在奥斯本的1924年研究中,他解说偷蛋龙的头颅骨极为接近原角龙的蛋巢,而蛋巢的土墙仅有四吋厚。

不过奥斯本认为偷蛋龙这名称可能会让一般人误解它们的食性与特征[1]。在90年代发现的偷蛋龙科蛋巢(例如葬火龙),证实了奥斯本对于偷蛋龙名称的警讯是正确的。由于这些近期发现,当初发现的偷蛋龙标本中被认为属于原角龙的蛋,可能其实是偷蛋龙正在孵化自己的蛋。

偷蛋龙生存于晚白垩纪坎潘阶晚期,约为7500万年前。偷蛋龙的化石只有两个标本,第一个发现于蒙古国德加多克塔组(Djadochta Formation),包含一群恐龙蛋;第二个标本可能属于偷蛋龙,也有蛋化石,发现于中国内蒙古东北部的巴音满都呼组(Bayan Mandahu)[2]

叙述

偷蛋龙的化石是一个部分骨骼(编号AMNH 6517),以及一个有15颗蛋(编号AMNH 6508)的蛋巢。

偷蛋龙是最像鸟类的恐龙之一。尤其是它们的胸腔拥有数个典型的鸟类特征,包含每个肋骨上都有一个突起物,可使胸腔更坚牢。偷蛋龙的一个近亲天青石龙,曾发现具有尾综骨,尾综骨是种愈合脊椎,可协助固定鸟类尾巴的羽毛。更原始的偷蛋龙类身上曾发现羽毛压痕,例如尾羽龙原始祖鸟,显示它们身体上覆盖者大范围的羽毛,以及有羽毛的翅膀与尾巴的羽毛丛。天青石龙的尾综骨也显示它们拥有尾巴羽毛丛,显示偷蛋龙类普遍拥有羽毛丛。此外,葬火龙标本的孵化姿势,显示它们使用有羽毛翅膀来覆盖恐龙蛋。这些物种与偷蛋龙有非常类似的生理结构特征,所以偷蛋龙极可能也拥有羽毛。

偷蛋龙传统上被叙述成有独特的冠饰,类似食火鸡。然而,对于数个偷蛋龙科标本的重新检验,显示这些著名、有高冠饰的标本可能属于葬火龙属。偷蛋龙可能也有冠饰,但因为头颅骨标本被压碎过,所以无法得知冠饰的正确大小与形状。

古生物学

如同它们的名称所显示,偷蛋龙起初被推论以蛋为食,这是根据首次发现的偷蛋龙标本位于恐龙蛋巢上来而来的。然而,巴思钵在1977年提出它们喙状嘴的强度足以咬碎同一地层发现的软体动物甲壳,例如蛤蜊。这个压碎用颌部的概念首次由奥斯本所提出,他认为原始标本中的缺乏牙齿喙状嘴,以及自腭骨延伸的数块骨头,可形成刺穿蛋壳的工具,但奥斯本的概念已遭到质疑。这些自上颌腭骨延伸的骨头,聚集在中央形成一对分岔。不像其他恐龙,偷蛋龙的腭骨延伸、扩张到无齿的下颌空间内。它们的上下颌前缘覆盖者喙状嘴,可能还有腭骨,如同奥斯本与巴思钵所假设的。

葬火龙是偷蛋龙的近亲,也有发现标本位在一群恐龙蛋的上方,以及类似的蛋化石,显示偷蛋龙并不是偷取原角龙的蛋,而是保护、孵化自身的蛋。至今尚未排除偷蛋龙以蛋为食的可能性,但仍不清楚它们的食性。偷蛋龙标本的胃部区域曾发现一个蜥蜴化石,显示它们至少是部分肉食性动物。

参考文献

  1. Osborn, H.F. (1924). "Three new Theropoda, Protoceratops zone, central Mongolia."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144: 12 pp., 8 figs.;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11.7.1924).
  2. Dong and Currie, P. (1996). "On the discovery of an oviraptorid skeleton on a nest of eggs at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3: 6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