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何遂(1888年4月20日-1968年1月),字敘甫,又作敘父、敘圃等。祖籍福建福清港頭鎮占陽村,生於福建閩侯縣城靈響路祖宅。中華民國軍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基本內容
光緒三十年(1904年),何遂進入福建武備學堂,結識了林覺民、方聲洞、陳更新等革命黨人,開始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畢業後,到南京在第九鎮當排長。翌年,考入河北保定陸軍隨營軍官學堂(後改稱陸軍大學)。這年,由方聲濤主盟,加入中國同盟會[1]。
宣統元年(1909年)秋,何遂在陸軍大學第二期畢業後,到廣西訓練新軍的機構「督練公所」參謀處,擔任籌略科科長兼陸軍幹部學堂教官。次年,他和耿毅、劉建藩、楊明遠等幾位同盟會會員,創建同盟會廣西支部,耿毅任支部長,他為參議,積極發展革命組織,出版《南報》(後改為《南風報》),宣傳革命思想。
武昌起義爆發時,何遂是清軍北洋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的參謀。吳祿貞是革命黨人,正當準備起義,直取北京時,吳不幸被清廷袁世凱刺殺。何遂悲憤至極,毅然決然率領第六鎮部分官兵宣布起義,被推為燕晉聯軍副都督。
北伐戰爭時期,何遂賦閒於杭州,受蔣介石委託到河南去,利用舊關係,運動直系軍閥和曾屬國民軍系統的軍人倒戈,響應北伐。民國17年春,他應李濟深的邀請,到廣州任李的總參議。同年5月,擔任黃埔軍官學校的代理校長,稱「代校務」。民國18年底,因蔣介石已在南京另設軍校,他憤而辭職,到西安任十七路軍總參議。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何遂看清了真正從民族大義出發,愛國抗日,富有政治遠見的是中國共產黨。他熱誠擁護槍口一致對外,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民國26年,中共中央代表團到達南京,這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何遂,結識了周恩來、葉劍英、博古和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有一天,何遂在家裡宴請中共代表團,葉劍英告訴他,中共代表團駐地要加強警衛,現缺少槍支。他立即叫兩個兒子把家中的4支長槍和兩支手槍送到十八集團軍辦事處。
抗日戰爭開始,程潛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何遂任該戰區高級幕僚室主任。曾陪同周恩來乘一輛小汽車,由河南前線赴山西五台山八路軍總部,數日交談,他深獲教益。在八路軍總部,見到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等中共領導人,相談甚歡。他利用同閻錫山的舊關係調整過八路軍與閻的矛盾。還通過當時在軍令部任次長的林蔚去疏通,給八路軍增加了一些軍餉。
解放戰爭時期,他與劉曉、張執一、劉長勝等中共領導人經常接觸,對共產黨託付的任務總是積極、認真地去完成。還多方掩護和協助已成為中共黨員的子女兒媳進行地下革命工作。
共和國成立後,何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司法部部長、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委員。
1954年,何遂在太湖療養時,陳毅看了他的詩稿,曾寫了一首詩送給他,並將自己的近作《莫干好》一詞抄贈給他。他非常高興,把陳毅的贈詩裱在自己詩集的卷首。
對於50年代末即已出現的一些「左」的做法,他感到苦悶、彷徨。他的一些親友,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衝擊,有的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但他對未來卻是樂觀的,始終沒有動搖過對中國共產黨的信賴。他寫過許多舊體詩詞,歌頌祖國的變化,歌頌中國共產黨;他畫了許多國畫,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傾注於筆端。
1968年1月,他因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80歲。
何遂一生待人耿直,熱誠,不近煙酒,唯酷愛書畫、文物,他唯一的財產就是大量的古文物和圖書,曾先後全部分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和天津圖書館。僅1950年捐贈給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古文物就達6895件[2]。為此,陳毅市長,潘漢年、盛丕華副市長專函致謝,國家文化部發給了褒獎狀。
視頻
何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同盟會,中國網
- ↑ 儉德坊2號與何遂將軍,新浪網,201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