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斯坦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0月16日 (三) 00:08 由 Keyston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斯坦堡
原圖鏈接

伊斯坦堡,(İstanbul),之前的名稱是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古代拜占庭帝國(Byzentine Empire,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首都。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主要海港。[1]

伊斯坦堡的戰略位置兵家必爭。在奧斯曼人攻克佔領並決定留下來前,希臘人羅馬人威尼斯人曾輪流統治過此城市。到處可見古文明駐足此城市的歷史痕跡。這座城市位居要津橫跨兩大洲並不是唯一吸引人們的地方,伊斯坦堡是連接歐亞兩洲的傳奇絲綢之路的最後里程,許多來到這裡的商人非常喜歡這座城市而也決定留下來。因為這些來往商人的居留,使這座城市保留了至今的文化多樣性。[2]

歷史沿革

拜占庭

伊斯坦堡的第一批居民可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他們定居在城市的亞洲側。它的名字來自麥加拉國王拜薩斯(Byzas),他在公元前7世紀將他的殖民者帶到這裡建立了一個名為拜占庭(Byzantium)的殖民地。拜薩斯在諮詢了德爾菲的一位先知後選擇了這個地點,德爾菲告訴他要在「盲人之地」定居。的確,拜薩斯相信,早先的定居者一定是「盲目」的,因為他們俯瞰著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入口處的這一絕佳地理位置,只能進入黑海。[3]

公元前五一三年起,拜占庭(Byzantium)先後被波斯人、雅典人和斯巴達人佔領。公元前512年,波斯皇帝大流士(Darius)攻占了這座城市。公元前478年波斯人撤退之後,該鎮受到雅典的影響和保護,加入了雅典聯盟,拜占庭一直在雅典統治直到公元前355年後,它獲得短暫獨立。[4]

其後馬其頓的菲利普大帝利用雅典和斯巴達戰爭的機會,佔領拜占庭。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希臘後,擊敗馬其頓人和波斯人,佔領此地,經歷一段和平時期,直到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二七八年,又為加拉太人佔領,大肆毀壞此城。 [5]

在亞歷山大大帝之後,拜占庭與羅馬帝國結盟,保留了其自由狀態的地位,公元79年羅馬皇帝維斯帕先(Vespasian)正式將拜占庭併入羅馬帝國後仍保持了獨立的地位。

公元193年羅馬皇帝珀蒂納克斯(Pertinax)去世後,拜占庭在羅馬繼承戰爭中選擇戰敗的一方。當塞普蒂默斯·西弗勒斯(Septimus Severus)戰勝了他的競爭對手佩斯琴尼烏斯·尼日爾(Pescennius Niger)時,他包圍拜占庭三年,最終屠殺拜占庭的市民,將拜占庭夷為平地,古代拜占庭不復存在。

塞普蒂默斯·西弗勒斯很快意識到拜占庭的重要戰略地位,又著手重建。他赦免了剩下的公民,並圍成一圈圍牆圍牆包圍了一座城市,規模是其前身的兩倍。沿著迪萬·尤魯(Divan Yolu)當前道路的柱廊方式,建造了競技場。西弗勒斯將他的新城市命名為奧古斯塔·安東尼奧(Augusta Antonina)。

公元286年,羅馬帝國被篡位上台的軍人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分成兩個部分,將政權一分為二建立所謂「四帝共治」制。從此,羅馬帝國就開始有了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

戴克里宣告在他退休後,羅馬帝國的政府應由東邊(奧古斯塔·安東尼奧)的加勒里烏斯(Galerius)和西邊(羅馬)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e)兩位共治。這導致羅馬帝國的一場內戰,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在(Chcinsopolis,今天的Üsküdar郊區)擊敗了加里留斯的繼任者利辛紐斯(Licinius)。[3][4]

羅馬帝國時期(330-395)

隨著內戰的勝利,君士坦丁大帝成為了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唯一皇帝。他也是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儘管直到臨死前他才正式皈依受洗)。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他於325年在尼西亞(Nicaea)召集了第一屆大公會議,確立了羅馬皇帝在教會事務中至高無上的先例。

君士坦丁還決定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岸的拜占庭,在那裡他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並在帝國的東西方之間劃定了界限。他在拜占庭遺址周圍建造全新更加寬闊的牆圍,規劃了一座宏偉的城市。競技場擴大了,在今天的努魯斯馬尼耶清真寺附近的第二座山峰上建立了一個論壇。這座城市於330年5月11日定為新羅馬,但不久後被稱為君士坦丁堡。

西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他的帝國分給三個兒子:康斯坦丁斯(Constantius)君士坦(Constantien)和康斯坦斯(Constans)。君士坦丁堡由康斯坦丁斯繼承,西元353年,他廢除了他的兩個兄弟,將帝國置於他的一人控制之下。

西元361年,康斯坦丁斯去世,其表兄朱利安(Julian)繼承了他,之後是朱維安皇帝繼任。君士坦丁堡在幾任羅馬皇帝統治下持續發展。[3][4]

拜占庭帝國(395–1204和1261–1453)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去世後,他的兒子們分割權力,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各自主政,之後東羅馬帝國被改稱為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在400年代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基督教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君士坦丁和羅馬遂成為東西教會的宗教中心。[6][7]

拜占庭這座城市仿效羅馬,建在七個山丘上。君士坦丁大帝死後,又被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且逐漸成為基督教的中心。

拜占庭早期的皇帝在其城市中填滿著古代的奇珍瑰寶,西元4至6世紀之間,人口超過了50萬。在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統治期間的532年,騷亂摧毀了這座城市。經過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等出色的建築成為拜占庭人黃金時代的紀念碑。

伊斯坦堡的後半段歷史充滿著詭計和圍困,在7、8世紀被阿拉伯人圍困,在9、10世紀被野蠻人圍困,但在1204-1261年間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統治下,它摧毀並洗劫了所有財富。此後,君士坦丁堡不再恢復昔日的豐盛和實力。[8]

奧斯曼帝國(1453-1922)

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Sultan Mehmet II)領導土耳其人於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更名為伊斯蘭堡(Islambol),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在15至16世紀之間,蘇丹建造了許多清真寺和公共建築,到1500年代中期,人口再次超過50萬,伊斯坦堡是主要的文化,政治和商業中心。整個世紀以來,「伊斯坦堡」這個名稱源自「 Islambol」(土耳其語中的「伊斯蘭城市」)和「 eis tin Polin」(希臘語中的「通往城市」)的組合。[3]

土耳其共和國(1923年至今)

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德等國強佔伊斯坦堡長達五年。經過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克(Mustafa Kemal Atatürk)與占領軍的多年鬥爭,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和協約國簽定《洛桑和約》,使土耳其獲得獨立,土耳其共和國誕生,首都遷至安卡拉(Ankara)。之後,伊斯坦堡繼續迅速擴張人口增長。至今,人口已超過1300萬,並且仍在不斷增加。它仍然是土耳其的商業和文化中心。[3][5]

地理

伊斯坦堡,伊斯坦堡位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the Sea of Marmara)出入的門戶,當歐亞交通要衝,戰略地位重要,曾為羅馬、拜占庭和鄂圖曼帝國三朝古都。是巴爾幹半島高加索西亞地區的最大城市,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三角形半島上,人口超過千萬,市區面積約一千六百平方公里,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海港。

公元前六百六十年,來自希臘邁加拉愛琴海米勒托斯的移民,在現今的金角灣(the Golden Horn)旁邊一處名「王宮鼻」的地方,依山修築了衛城,定名拜占庭,也就是現今的伊斯坦堡。伊斯坦堡則成為土耳其最大的工業、商業、海陸空交通、貿易和文化中心。全國五成的進口貨物經過這裡進入土耳其。[5]

經濟

伊斯坦堡為土耳其第一大城、工商業中心,伊斯坦堡人口逾1,600萬,都會產值逾土耳其國民生產毛額(GDP)四分之一,貢獻全國40%稅收,貿易量占全國60%,城市的人口及經濟規模超越捷克和匈牙利等國家。[9]

土耳其2008年至2018年,建造業成為整個國家的經濟支柱,以 2013 和 2014 年為巔峰,建築工程如火如荼。2017年第3季,建造業佔整體經濟增長達18.7%,在就業市場建築業僱用多達200萬人。但建築業無論興建摩天大廈,還是建造全球最大機場,發展商幾乎完全仰賴低息外匯貸款,新建豪宅又以吸引波斯灣富豪為目標,經濟增長的基礎不穩。

2008年起,伊斯坦堡有多達69棟樓高超過100米的建築落成,另有多個大型基建項目陸續完工,包括在分隔歐亞的伊斯坦堡海峽興建地鐵海底隧道、興建懸索大橋及新機場等。

2016年年底,根據土耳其政府的統計數據,土耳其地產商財務壓力沈重,有近90%信貸以外匯計算。2011年伊斯坦堡落成的 Istanbul Sapphire,號稱全歐洲最高建築之一,以價值1.64億里拉的貸款融資,其中多達1.54億里拉是以美元計算,隨著里拉匯價暴跌,其債務成本一下子漲升至5.39億里拉。

2015年,伊斯坦堡為興建全球最大機場,動用外匯貸款57億歐元,以當時匯率兌換即為180 億里拉,隨著里拉匯價暴瀉,金額已經暴增至400億里拉。

除了建築項目的融資問題,土耳其亦極度依賴進口建材,進口鋼材量在全球排行第 9,2016 年進口鋼材開支達 80 億美元。在里拉近年的緩慢跌勢下,2017 年進口鋼材開支已升至 90 億美元。[10]

里拉崩盤

2016年,土耳其以間諜罪名拘捕美國牧師Andrew Brunson,指控其牽涉2016年政變,美國要求放人不果;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逐於2016年8月10日宣佈,大幅調高對土耳其的鋼鋁關稅。2016年起已經穩步下調的里拉應聲大挫,一週內跌幅達兩成半,為業已緩慢衰退的經濟帶來沉重打擊。最終制裁、關稅和其它威脅讓美土關係急轉直下,土耳其貨幣里拉出現崩盤幅度達到40%的貨幣貶值,面對高速通脹等經濟危機,土耳其不得不推動土美關係走向正常化而於2018年釋放布倫森牧師。[10][11]

受到美土關係緊繃影響, 2018 年 8 月土幣里拉暴跌,為新興國 家中表現最稱弱勢,據土耳其央行,土幣由年初 1 美元兌 3.76 里 拉,跌至 10月 5日 1美元兌 5.07里拉,跌幅逾38%。通膨則 於本年 9 月攀升至 24.52%。[12]

世界遺產

1985年,伊斯坦堡的許多歷史地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此外,由於伊斯坦堡的世界地位不斷提高,其歷史悠久以及對歐洲和世界文化的重要性,伊斯坦布爾被指定為2010歐盟年文化首都。[8]


參考資料

  1. Blake Elrlich. Istanbul TURKE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9-10-02 [2019-10-11] (英語). 
  2. Travel/Welcome to Istanbul. Lonely Planet. 2019-10-02 [2019-10-11] (英語). 
  3. 3.0 3.1 3.2 3.3 3.4 History of Istanbul. Istanbul. [2019-10-11] (英語). 
  4. 4.0 4.1 4.2 ISTANBUL IN DETAIL History. Lonely Planet. [2019-10-14] (英語). 
  5. 5.0 5.1 5.2 伊斯坦堡概述. 香港電台. [2019-10-14] (中文). 
  6. 東正教與天主教分裂因素. [2019-10-14] (中文). 
  7. 東西羅馬分裂:曾經不可一世的西羅馬帝國是怎麼滅亡的?. 每日頭條. 2018-10-20 [2019-10-14] (中文). 
  8. 8.0 8.1 Amanda Briney. Istanbul Was Once Constantinople. ThoughtCo. 2018-06-26 [2019-10-14] (英語). 
  9. 主要國家投資環境-土耳其 Turkey. 經濟部 全球檯商服務網. [2019-10-15] (中文). 
  10. 10.0 10.1 在伊斯坦堡風景裡,如何看到經濟危機?. CUP. 2018-08-27 [2019-10-15] (中文). 
  11. 土耳其釋放美國牧師布倫森 換來特朗普盛讚. BBC. 2018-10-14 [2019-10-15] (中文). 
  12. 編譯 許光吟. 土耳其里拉今年暴貶40% 央行救市無效續寫歷史新低. 鉅亨網. 2018-08-07 [2019-10-1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