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原燕京大学[1]、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平研究院等单位从事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研究的权威学者,大多集中到了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研究部。研究部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学教学与研究中心,也是当时中国顶尖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语言学家最集中的地方,如于道泉、翁独健、翦伯赞、潘光旦、吴文藻、闻宥、杨成志、费孝通、林耀华、冯家升、傅乐焕、汪明瑀、马学良、王钟翰、程溯洛、陈永龄、沈家驹、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王晓义等都在研究部工作。
教师队伍
学院高层次人才荟聚,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社科委学部召集人1人、教育部民族学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5人、国家民委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9人,整体学术水平一流。
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1个本科创新人才实验班“孝通班”、7个学术硕士学位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2]、民俗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政治民族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社会工作和文物与博物馆学)、6个博士学位点(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政治民族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社会学),具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652人,硕士研究生523人,博士研究生276人。
国际交流
学院与国际学术界一直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近些年,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荷兰、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海外近30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达成实质性合作关系。2018年获批2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发展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和“拉丁美洲社会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学院以“国际大都市多民族社会文化融合比较研究”项目入选北京海外学人中心的“2020年北京市外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2020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海外社会文化研究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为深化和拓展世界民族与海外社会文化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抓手,也为提升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学术贡献
学院坚持“从实求知、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国初在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重要民族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时期在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国家工程中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如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调查、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一带一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等。学院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被中央及省部委多次采纳,成为党和国家促进民族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库”与“智囊团”。
视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燕京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搜狐,2017-07-13
- ↑ 考古学的定义,搜狐,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