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鸟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鸟龙属
图片来自thoughtco

中国鸟龙属(属名:Sinornithosaurus,意为“中国的鸟蜥蜴”),是种驰龙科有羽毛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义县组,年代为下白垩纪的中巴列姆阶

中国鸟龙是第五个发现的有羽毛恐龙,并且在1999年被发现时,是最类似鸟类的有羽毛恐龙。其他驰龙科恐龙,例如伶盗龙,也被认为拥有羽毛。

第一个标本发现于辽宁省的四合屯,属于义县组的九佛堂地层,地质年代约1亿2450万年前。其他标本发现于辽宁省的大王仗子地层,地质年代较年轻,约1亿2200万年前。

徐星等人叙述了中国鸟龙,并提出种系发生学的研究,认为它们是种原始的驰龙科动物[1]。徐星也提出它们的头部与肩膀非常类似始祖鸟与其他鸟翼类。这两个特征可证实最早期的驰龙类较像鸟类,而晚期的驰龙类比较不像鸟类。这个演化时序上的矛盾,质疑了鸟类演化自恐龙的理论。

中国鸟龙是体型最小的驰龙科恐龙之一,身长估计约90公分。

有羽毛的奔跑者

在中国鸟龙的标本周围岩石都发现了羽毛的痕迹,环绕者身体与前肢。在相同地层也发现许多鸟翼类的化石,中国鸟龙与当地鸟翼类的羽毛痕迹非常类似。羽毛痕迹长3到4.5公分,由丝状物所构成,可大致分成两种形态,显示它们是早期的羽毛。第一种是数条丝状物聚合成一丛,类似现代鸟类的绒羽

第二种则分布于前肢周围,多丛丝状物附著至一个主干,类似现代鸟类的羽毛结构。然而,中国鸟龙的羽毛并没有次要分支与小型羽支,而现代鸟类的飞羽具有这些结构,这些特征可形成现代鸟类的分散羽片[2]

中国鸟龙的发现支持了鸟类飞行的“从地面起飞”理论。而“从树上滑翔”理论则假设鸟类是从树栖恐龙演化而来,这些树栖恐龙从树枝间滑翔移动。另一方面,“从地面起飞”理论则假设鸟类从奔跑恐龙演化而来,这些奔跑恐龙的羽毛具有隔热作用,或是求偶的展示物。然而,四翼恐龙小盗龙的发现,显示原本的鸟类演化理论过度单纯化,不同的近鸟类恐龙同时发展出“从地面起飞”与“从树上滑翔”的演化模式,并各自拥有相对应的生活方式。

除了羽毛以外,中国鸟龙可以拍打它们的手臂,它们是最早发现拥有类似鸟类肩带的恐龙之一。中国鸟龙也拥有类似鸟类的骨盆与后肢,以及非常长的手臂。

“Dave”(编号NGMC - 91)的羽毛覆盖了整副身体,包含了眼睛前方的头部、颈部、前肢、大腿,尾巴末端则有菱形羽块,类似始祖鸟

分类

中国鸟龙属于驰龙科,驰龙科是一群行动敏捷的肉食性恐龙,拥有镰刀状的第二趾爪,也包括恐爪龙犹他盗龙等属。千禧中国鸟龙生存于下白垩纪阿普第阶,约1亿2500万年前,使它们成为最早、最原始的驰龙科恐龙之一。郝氏中国鸟龙、编号NGMC 91标本都发现于年代较晚的地层,约1亿2200万年前。中国鸟龙身上的羽毛,显示较晚期的驰龙科可能也拥有羽毛,而非鳞片或简易原始羽毛。

中国鸟龙目前已拥有至少两个种。模式种千禧中国鸟龙S. millenii),是在1999年被叙述。第二个种是郝氏中国鸟龙S. haoiana),是在2004年所叙述,与千禧中国鸟龙的差异在于头颅骨与臀部的特征[3]。种名haoiana献给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学家郝诒纯[4]一个昵称为“Dave”的手盗龙类标本(编号NGMC 91),其保存状态极好,可能代表中国鸟龙的第三个种,或是幼年个体。但2007年的种系发生学研究,显示这个标本可能是小盗龙的近亲。

在2011年,菲力·森特(Phil Senter)提出这是因为标本的错误鉴定导致的结果,并将编号NGMC 91标本编入于千禧中国鸟龙[5]。在2012年的另一份研究,也将这个标本编入于千禧中国鸟龙。

参考文献

  1. Xu, X., Wang, X.L., and Wu, X.C. A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a filamentous integument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of China. 自然杂志. 1999年9月16日, 401期: 262–266页 [2007年9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7月20日). 
  2. Xu, X.; Zhou, Z.; Prum, R.O. Branched integumental structures in Sinornithosaurus and the origin of feathers. Nature. 2001, 410: 200–204. 
  3. Ji, Q.; Ji, S.-A.; Yuan, C.-X.; Ji, X.-X. Restudy on a small dromaeosaurid dinosaur with feathers over its entire body.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2, 9 (3): 57–63. 
  4. ()刘金远,姬书安,唐烽,高春玲. 辽西义县组奔龙类化石一新种. 地质通报. 2004, 23 (8): 778–783. 
  5. Senter, Phil. Using creation science to demonstrate evolution 2: morphological continuity within Dinosauria (supporting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1, 24 (10): 2197–2216. doi:10.1111/j.1420-9101.2011.0234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