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郝詒純(1920 09.01 - 2001 06.13),湖北咸寧人,地質學與古生物學家。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1946年清華大學地層古生物學研究生畢業,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郝詒純長期致力於生物地層學、古生物學和微體古生物學科研和教學。主持完成《松遼平原白堊-第三紀介形蟲》、《西寧民河盆地中侏羅世-第三紀地層及介形蟲、輪藻化石》、《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堊世-第三紀地層及有孔蟲》、《中國的白堊系》、《有孔蟲》等重要著作。開展微體古生物的古海洋學及海洋地質學研究,主持完成《沖繩海槽第四紀微體古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西沙北海槽第四紀微體生物群及其地質意義》和《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紀微體古生物及古海洋學研究》等專著。

目錄

經歷

  •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9月1日,郝詒純出生於出生於湖北武昌一個老同盟會員的家庭,郝詒純從5歲起,就經常看見父親為反對北洋軍閥的統治在家裡召開秘密會議,母親在門口望風放哨。她的父親是清末秀才,隨她祖父學習中醫,後加入同盟會,第一次大革命期間曾出任武漢政府湖北省司法廳廳長兼高等法院院長。1930年(民國十九年),郝詒純隨父母於遷到北平。她在北京師範大學女附中上初中期間,成績優秀,後因參加「一二·九」愛國運動,被學校除名,後考入北平市立女一中高中部。
  •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考取西南聯合大學,她先學歷史,後改學地質學。
  •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大學畢業,在雲南地質調查所任技士,同時在雲南大學礦冶系兼課。同年,考取清華大學地學系研究生。
  • 1946-1952年在北京大學任教。
  • 1952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她調到北京地質學院先後任講師、副教授,講授普通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地史學、微體古生物學和微體古生態學等課程,曾任普通地質學教研室副主任和古生物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
  • 1954年,她帶領生產實習隊給山西某生產單位填制了兩幅半1:5萬地質圖,提交了4個煤田的詳查報告,全部一次通過驗收,受到地質部的表揚。
  • 1956年,她與楊遵儀、陳國達兩教授合編了中國第一本高等學校《古生物學》教材。
  • 1957年,郝詒純被派往前蘇聯進修,專業是微體古生物學。
  • 1959年秋,回國她用俄文寫出題為《蘇聯克拉斯諾達爾邊區諾沃羅西斯克一帶白堊-第三紀有孔蟲及其地層意義》的科學論文,在莫斯科大學學術委員會上宣讀,與會的莫斯科大學和前蘇聯科學院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郝詒純的論文是對工作地區白堊-第三紀地層和有孔蟲動物群第一次系統的總結,提出了地層劃分和對比的正確方案。
  • 1963年,中國與古巴簽定了技術援助協議,郝詒純作為專家,被派到古巴幫助開展白堊-第三紀地層和海相微體生物的研究,指導地下水勘探和石油普查。兩年工作期間她跑遍了古巴的五個省,不僅完成了原定任務,還幫助古巴培訓了一批從事地質測量、古生物地層工作和有孔蟲研究的專門人才。
  • 1973年,她應聘到中國地質科學院主持對中國白堊系進行系統總結,主編了《中國地層概論》中的白堊系部分。
  • 1974年,她與幾位年輕同生產部門合作,先後到塔里木盆地和大港油田開展科學研究,被人誣衊為用科研壓遷校。
  • 1980年,她與曾學魯、林甲興等編著的《有孔蟲》專着,全面總結了當時國內外的有孔蟲化石資料及其生物地層學與石油勘查的意義。
  • 1987年,她把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微體古生物學的科研和教學,籌建了幾個門類的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完成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蟲的自動化鑑定軟件,已被中國部分石油生產單位採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創造了經濟效益。
  • 1993年2月,郝詒純組織了在北京召開的第十屆亞洲人口與發展會議,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婦女運動與人口的關係」的發言。
  • 1994年,在開羅召開的「世界人口與發展」國際首腦會議和1995年在中國召開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她還率代表團或參加代表團訪問或順訪了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日本、越南、巴西、委內瑞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和瑞士等國,開展人民外交,促進了各國婦女和議員間的友誼與交流。[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