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西安光机所,创建于1962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1]

西安光机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瞬态光学与光子学理论与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干涉光谱成像理论与技术、光电信息技术。

截至2015年5月,西安光机所共有在职人员874人,其中科技人员69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8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00人,科技人员中博士学位170人,硕士学位382人。研究所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另有若干研究单元,以及检测中心、系统工程部等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录

历史沿革

1962年经中国科学院党组和二机部党组研究决定,由著名科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创始人之一的龚祖同学部委员任所长,带领长春光机所一批科技骨干和中科院新技术局副局长苏景一同志一同来到西安,与西安应用光学所等部分同志一起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963年,西安光机所承担了每秒20万次高速摄影机和长焦距克尔盒高速摄影机的研制任务,从此开始了西安光机所“边筹建、边科研、边培干”的艰苦创业历程。

1964年6月完成了高速摄影机的研制。

1965年12月,经中科院(65)院新综字第1203号文批准,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机械研究所”;

1967年,该所研制成功每秒250万幅高速摄影机。

1970年1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至此,“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名沿用至今。

步入八十年代以后,西安光机所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薛鸣球院士、侯洵院士和赵葆常研究员先后担任西安光机所所长。

1991年,西安光机所经国家批准建立了瞬态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并完成了“八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飞秒激光技术与超快过程研究"项目,侯洵院士任首席科学家,该项目“八五”期间获得6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超短激光脉冲产生技术的研究由原来19飞秒的国际最高水平提高到12飞秒。牛憨笨院士领导项目组研制的飞秒变象管时间分辨率达到300飞秒,X射线皮秒扫描和分幅技术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成立了空间光学研究室。空间光学研究室在高分辨率可见光成像、超光谱成像、小卫星CCD相机和空间特种探测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薛鸣球院士提出了可变焦距遥感相机的构想,并组织开展关键技术预研。

1999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2001年5月11日,西安光机所作为光电集团(筹)成员之一,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这是该所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2005年10月,西安光机所历史上最大的一项园区建设工程项目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奋战,在西安高新开发区新型工业园落成并开始投入使用。

2005年以来,赵卫担任西安光机所常务副所长、所长。同年,西安光机所顺利进入中科院三期创新工程。

2006年9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西安又一次成功举办了“第27届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会议”。来自中国以及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印度、荷兰、以色列、波兰、南非等15个国家的在本国高速摄影与光子学领域最高学术权威(该研究领域国家代表)及有关专家和学者近300人参加了本届大会。

2007年10月,西安光机所承担研制的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随“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发射上空,11月,发布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揭幕。

2008年9月,西安光机所承担研制的卫星有效载荷“超光谱成像仪”随中国首颗环境卫星顺利发射升空;西安光机所为神七飞船成功研制了箭载摄像机、舱内摄像机光学系统,该所研制的舱外摄像机成功拍摄和记录了中国航天员首次出仓的画面。

视频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相关视频

中国科学院宣传片


“追光逐梦”科普片第10集:光学精密计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