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嫦娥一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嫦娥一號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嫦娥命名。於2007年10月24日(UTC+8,下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壽命大於1年。該衛星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的3D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1]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前往月球預定地點。

研製

嫦娥一號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分別為衛星、運載火箭、測控、地面應用、發射場。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衛星總設計師是葉培建。衛星以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平台為基礎,採用三軸穩定姿態控制,具有自身變軌能力。

  • 2004年,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 2004年12月20日,衛星開始初樣電性星電測
  • 2006年7月,完成正樣產品的生產和驗收,進入系統級總裝、集成和測試階段
  • 2006年7月28日,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簽訂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研製合同
  • 2007年1月5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通過專項評審

主要任務

嫦娥一號主要有四個任務:

  • 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繪製完整的立體月球地圖,從而獲取覆蓋全月面的地形圖,有助研究月球地質構造的演化,為未來登月地點的選擇提供有用的參考數據。
  • 探測月球上的等14種元素分布,並會利用成像光譜儀[2],測定造岩礦物,如橄欖石、輝石、斜長石等在月球表面的含量與分布情況。
  • 監測月-地之間的空間環境,利用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探測器記錄太陽風數據,以及太陽活動對月-地之間空間環境的影響。

後期

由於減少了變軌次數,嫦娥一號省下的燃料足夠其工作一年有餘。在預計工作期滿之時,專家預計可以將衛星軌道調整為100公里,以獲得更清晰的月面圖像。另有計劃使嫦娥一號主動撞月。

出於避免突發事故的考慮,嫦娥一號一共製造了兩顆,而由於嫦娥一號正式星的成功發射,其備份星失去了備份功能,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備份星(即嫦娥二號)將於2010年10月發射升空。備份星將不再進行多次變軌,而是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而且,備份星的月球軌道高度也會有變化,星載設備會有更換。

視頻

嫦娥一號相關視頻

嫦娥一號全程3D模擬
回顧嫦娥一號到四號發射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 新聞背景:中國嫦娥工程大事記,中國新聞網 ,2018-12-08
  2. 成像光譜儀介紹,搜狐,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