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製造業
歷史
1930年代初,當時中國汽車保有量在萬輛左右,均為外國品牌。在張學良支持下,位於瀋陽的遼寧迫擊炮廠仿美國瑞雪牌貨車,於1931年6月製造出75型貨車,取名「民生牌」。數月後,即爆發九一八事變,遼寧迫擊炮廠被日軍侵占。1934年,偽滿洲國政府在遼寧迫擊炮廠基礎上,引入日本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翻譯為中文即日本同和汽車股份公司),進行汽車組裝和維修。1938年,已能年產4100輛轎車和卡車。此後,新京(今長春市)、哈爾濱兩地設立卡車工廠。同時,日本在滿洲國地區的私營汽車工廠年產量亦有1800輛。而在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下的山西和湖南兩地,分別於1933年1936年試製出數輛貨車。但隨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時局動盪不安。至1949年國府遷台為止,中國始終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汽車工業體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蘇聯的援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建立自己的汽車產業。1953年開工建設的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簡稱中國一汽,位於吉林省長春市),即是從蘇聯引進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1956年7月13日,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完成組裝[1],實現量產。1958年,研製成功東風和紅旗轎車。中國一汽也因此被視為中國汽車工業的肇始。1958年,全國各地開始興建汽車製造廠,至1960年共有16家,而維修改裝車廠由16家發展為28家。但同時,中國的汽車工業在初期就形成了「缺重少輕」的結構特點。中國國產的第一款重型汽車於1960年由濟南汽車製造廠根據斯柯達706RT仿製而成。
1980年中國生產22萬輛汽車,廠家達到200家左右,每家平均生產量只有年產1000輛左右。最大的中國一汽的生產能力年產6萬輛。主要產品是貨車,也生產中國最有名的紅旗牌轎車。1984年上海汽車和大眾公司設立合作汽車廠,開始生產轎車。1990年代其他外資企業投資中國,設立合作汽車廠。當時買車的大部分是出租車公司。2002年前後以來,中國人民個人所得增長,一般民眾開始購買私人用車,從此汽車銷售量大幅增長奇瑞,吉利等民族資本的廠家也進入市場。
2009年中國汽車生產量更超過1000萬輛,達到1379萬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汽車生產國。廣州在數年間成為中國重要的汽車(尤其是轎車)生產基地之一,江南最大的廣州市陳田汽配市場位於市郊,廣州同時亦是國內出產日本汽車最多的城市。
2015年中國汽車生產量達2450萬輛,銷量達2460萬輛。2017年中國汽車銷量達2887.9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2]。
視頻
中國汽車製造業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56年7月13日 我國第一批解放牌汽車試製成功,中國軍網,2016-07-13
- ↑ 2017年我國汽車銷量2887.9萬輛 連續9年全球第一,新華網,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