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层建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上层建筑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总的来说,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也包括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思想上层建筑,通常也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

中文名:上层建筑

外文名:superstructure

基   础:经济基础

性   质: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

包   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提出时间:1845——1846年

简介

上层建筑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总的来说,它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大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也包括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思想上层建筑,通常也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或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特定社会形态中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不论是政治上层建筑还是思想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为它们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来的。但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恩格斯把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思想的“物质附属物”,这种“物质附属物”自然与纯意识形态是有区别的.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上层建筑总要与思想上层建筑相适应。

第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总要建立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保证自己的传播和贯彻。

第三,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一旦建立,就成为一种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想上层建筑。从这一点来看,思想上层建筑又要适应政治上层建筑,服务于政治上层建筑。恩格斯指出:“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它“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了新的意识形态”。

第四,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总的来说是相互适应的,它们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中,思想上层建筑既反映经济基础,又反映政治上层建筑。

理论背景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

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这之后,马克思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获得的重大成果,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具体化。他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特别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2]

决定上层建筑的质和量的因素

第一种观点:主张经济基础是生产的人认为,社会上层建筑的质的规定性和质变是受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但是在量上,则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引起上层建筑的量的变化。

第二种观点:主张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人认为,上层建筑的质和量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数量起作用一定要通过生产关系。这就是说,生产力的状况为上层建筑的量在物质资料上准备了可能性,但它本身还不会造成上层建筑的量。

第三种观点:在看到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对上层建筑的。规模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影响作用。其中尤其是政治对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的影响比较经济因素更直接、更迅速。[3]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由经济基础决定,当着某种经济基础向上发展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处于前进之中;当着某种经济基础走向没落的时候,它的上层建筑也日渐腐朽。经济基础的根本质变决定全部上层建筑也必然或迟或快地发生根本质变;经济基础的部分质变也决定上层建筑要发生部分质变。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①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要保证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发展的方向。上层建筑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并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立面。

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为。

③从服务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进步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社会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即腐朽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阻碍社会的发展。显然,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4]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①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建立的,但上层建筑不可能绝对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②在同一社会内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处于量变状态。这种矛盾要求上层建筑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③当某种社会形态走向腐朽的时候,需要对经济基础进行变革。这时,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就会形成尖锐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惟有从根本上变革上层建筑,才能解决这一矛盾。

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5]

分类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2、思想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表现

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表现在:

1、一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

2、一定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和凭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3、一定的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一种新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出现,将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