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唯物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唯物主義( materialism ),即唯物派,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與唯心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着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形成的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它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費爾巴哈、赫拉克利特、培根等;辯證唯物論的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 中文名 唯物主義 外文名 materialism 注 音 wéi wù zhǔ yì 目錄 1 釋義 2 歷史形態 3 分歧 4 與無神論 釋義編輯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解釋】唯物論有兩大核心:一個是物質,一個是意識;兩大規律: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的原理。 物質 物質是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知的,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1] 意識 1.肉體意識的起源:它是物質世界(自然界和社會)長期發展的表現; 2.意識的生理基礎:意識的形成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機能,人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3.意識的內容: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能動的反映,任何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投影,都能從客觀實在找到原型,--即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者;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其形式是主觀的,意識就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有機統一。 唯物主義一元論: 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世界的統一,它是多樣性的統一。 【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承認世界本源是物質,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原理,物質決定意識,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以及意識的起源和本質原理。 2.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原理,亦稱主觀能動原理。 其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它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所反映的哲學觀點。 【原理】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近義詞】唯物論 【反義詞】唯心主義 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非物質的,它是在人的意識之中,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思維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維決定存在的,即意識決定物質。 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歷史形態編輯 樸素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水,火,氣,土等。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等。隨着人們實踐範圍的擴大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高,樸素唯物主義逐步擺脫了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歐洲出現了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的原子唯物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質微粒原子組成的,開始從物質結構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則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一種極細微的流動的物質「氣」構成的,氣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氣一元論。如戰國時期荀子認為,物質性的、統一的氣構成自然界的萬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還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貴命題。中國古代唯物主義集大成者要屬於春秋的老子與道家諸子對於宇宙所提出關於道的思想了。東漢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范縝在說明神形關係時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在把五行當作世界的本原時,還以它們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說明世界的聯繫和發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則用「火」說明世界發展的辯證景象。 樸素唯物主義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一些猜測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觀性的特點。 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着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與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適應,出現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為代表的英國唯物主義者。他們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對經院哲學;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概括了觀察、實驗和歸納等認識自然界的實驗方法。霍布斯繼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他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手工工場階段。近代自然科學處於形成和發展的初期,機械力學 馬克思 馬克思(2張)

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学部门还很不成熟。当时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主要用机械力学的原理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具有机械性的特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它既有明显的机械性,又有一些辩证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解体和L.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推翻了唯心主义在德国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鬥爭的歷史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哲學上的偉大變革 。它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用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在同機會主義的鬥爭中,在總結新的歷史經驗和概括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的基礎上,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向新的階段。列寧逝世後,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在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和其他許多包含着豐富哲學思想的著作,從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增添了新的內容。 分歧編輯 唯物主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明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 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①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派生、決定。 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 ②客觀唯心主義:世界由某種神靈或不可捉摸的絕對觀念及力量創造、決定。 宋朝哲學家朱熹:「理在氣先。」 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創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義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 結論:其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係,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坐標,實踐是科學的基礎。以本體論劃分,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不同的意 恩格斯 恩格斯(2張)

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中國而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4)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對中國而言,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註:考點中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以及物理化學上的物質的區別。 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兩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區別於意識而言的唯一特性。後者是指物質具有的屬性中最根本的是運動。 3.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來原。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徵。物質第一性,它是相對意識第二性而言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質決定意識。 4.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人的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其次集中表現在意識能反作用客觀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有錯誤的方面,但強調能正確反映,要求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真理。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得出兩方面: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5.物質決定意識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哲學理論依據。從實際出發簡單地說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物質出發,就是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與客觀存在的事實相一致。因此要反對從主觀出發。 6.從實際出發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與實事求是又不是等同的。前者的理論前提是物質決定意識,後者的理論前提是按規律辦事。 7.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唯物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一。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尊重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承認規律的客觀性為前提,這是堅持這一問題中的唯物論,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變化發展中把握規律,體現了這一問題的辯證法,在認識過程中不斷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體現了認識論。 與無神論編輯 傳統上人們一般認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是一致的,唯心主義和有神論是一致的,但這種觀點如今已經受到挑戰,最新觀點認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唯物主義者也可以是有神論者,這種觀點稱為「唯物主義有神論」。 唯物主義有神論認為神、靈魂等是有物質和能量基礎的一種客觀存在,並非是超於物質世界的純粹精神存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苗興壯在他的《揭秘靈界生命:神秘現象探索》一書中最早對唯物主義有神論進行系統的論證 [2] 。 唯物主義有神論不像傳統宗教把神看作是超自然的精神存在,只把神看作是一種生命形態,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中我們尚未認識的那部分,有某種物質和能量基礎的生命體,使唯物主義和有神論不再對立,科學與宗教有可能達成統一(這裡所講的統一,主要是指自然科學有可能對靈魂、神、神跡等宗教要素的存在作出合理的解釋,而不涉及到具體宗教教義中主張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儀式設置等,因為這些是與科學並行的,不存在衝突或統一的問題)。 唯物主義有神論還處於假說階段,人們還無法證實可以構成靈魂和神的物質和能量存在,但隨着物理學界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和對其認識的進一步加深,這種假說的合理性和現實性得到加強。這是因為,如果構成靈魂和神的物質存在,那麼這種物質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它的密度應該是非常小的,因為人或動物的肉體死亡後並沒有發現其重量有明顯的減少,至今還沒有見到這方面的可靠實驗證據;二、它應當是透明的,沒有任何顏色,所以肉眼無法觀察到其存在;三、它是沒有任何氣味和味道的,不能引起人們的嗅覺和味覺的反應;四、它在結構上是非常細微的,因而可以穿越任何其它普通的物質,並且與實體物質很少發生相互作用,因而現有的儀器設備還無法探測到它的存在;五、它聚合在一起後仍然具有很高的彈性和柔韌性,形狀容易改變,其形狀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喜的是這些特性與暗物質(dark matter)和暗能量(dark energy)的特性高度吻合。 根據科學家的描述,暗物質可以穿透任何普通物質,也不與普通物質發生任何相互作用,這類物質本身不會發出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等任何電磁輻射,也不吸收和反射任何光,而且是完全透明的,因而難以探測,所以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這些特性都與上述特性高度一致。 雖然唯物主義有神論還處於假說階段,但從邏輯上講具有合理性,只是最終能否得到證實還需要科學的進一步突破,需要更多的時間。 俄國 波蘭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法國 蘇格蘭 英格蘭 德國啟蒙運動 美國 著名人物 本傑明·富蘭克林·托馬斯·傑斐遜·詹姆斯·麥迪遜·托馬斯·潘恩 伊曼努爾·康德·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約翰·戈特弗里德·馮·赫爾德·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摩西·門德爾松 愛德華·吉本·塞繆爾·約翰遜·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約翰·洛克·艾薩克·牛頓·托馬斯·霍布斯 約瑟夫·布拉克·詹姆士·包斯威爾· 亞當·福格森·大衛·休謨·托馬斯·里德·亞當·斯密 孟德斯鳩·弗朗索瓦·魁奈·伏爾泰·布封·讓-雅克·盧梭·德尼·狄德羅·愛爾維修·讓·勒朗·達朗貝爾·霍爾巴赫·薩德侯爵·孔多塞·孔狄亞克 凱撒·貝卡利亞·安東尼奧·傑諾韋西 加斯帕·梅爾喬·德·霍維利亞諾斯· Benito Jerónimo Feijoo·安東尼·烏略亞 塞巴斯蒂安·何塞·德·卡瓦略·德梅洛,龐巴爾侯爵 伊格內修·克拉西茨基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 形而上學 學者 巴門尼德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邁蒙尼德 迦毗羅 普羅提諾 鄧斯·司各脫 托馬斯·阿奎那 Francisco Suárez(英語:Francisco Suárez) 尼古拉·馬勒伯朗士(英語:Nicolas Malebranche) 勒內·笛卡兒 約翰·洛克 大衛·休謨 托馬斯·里德 伊曼努爾·康德 艾薩克·牛頓 亞瑟·叔本華 巴魯赫·斯賓諾莎 格奧爾格 W.F.黑格爾 喬治·貝克萊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亨利·柏格森 弗里德里希·尼采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若瑟·馬雷夏(英語:Joseph Maréchal)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馬丁·海德格爾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伯特蘭·羅素 Dorothy Emmet(英語:Dorothy Emmet) 喬治·愛德華·摩爾 讓-保羅·薩特 吉爾伯特·賴爾(英語:Gilbert Ryle) 希拉里·懷特哈爾·普特南 P.F.斯特勞森 柯林武德(英語:R. G. Collingwood) Adolph Stöhr(英語:Adolph Stöhr) 魯道夫·卡爾納普 索爾·阿倫·克里普克 威拉德·馮·奧曼·蒯因 伊麗莎白·安斯康姆 唐納德·戴維森 邁克爾·達米特(英語:Michael Dummett) 阿爾文·普蘭丁格 彼得·范·因維根(英語:Peter van Inwagen) 德里克·帕菲特(英語:Derek Parfit) 更多(英語:List of metaphysicians) 理論 行動理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決定論 二元論 Enactivism(英語:Enactivism (psychology)) 本質主義 存在主義 自由意志 印度教唯心主義(英語:Hindu_idealism) 唯心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_(metaphysics)) 自由 唯物主義 生命的意義 一元論 自然主義 虛無主義 現象論(英語:Phenomenalism) 實在論 物理主義 柏拉圖式唯心主義(英語:Platonic_idealism) 相對主義 數論 科學實在論 唯我論 主觀主義 實體論(英語:Substance_theory) 類型論 概念 抽象客體(英語:Abstract object) 世界靈魂(英語:Anima_mundi) 存有(Being) 範疇 因果 選擇 我思故我在 概念 涉身認知(英語:Embodied_cognition) 實體 本質 存在 經驗 有實體設定的抽象(英語:Hypostatic abstraction) 想法 同一性 同一性和變化(英語:Identity and change) 信息 洞察(英語:Insight) 智力 意思表示 情態 物質(英語:Matter_(philosophy)) Meaning(英語:Meaning (existential)) 模因學 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