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照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黎照寰(1888年-1968年)字曜生,广东省南海县小塘人。中华民国教育家、政治人物。[1]
1907年,黎照寰由哥哥资助,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理科学士、纽约大学商科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科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科硕士。留学美国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并且加入中国同盟会,一度充任孙中山秘书。还与留美中国学人创办中国科学社、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会。[1]
生平
- 1910年加入同盟会。
- 1919年归国后,黎照寰曾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
- 1921年,出任香港工商银行司理。
- 1922年,任广东经济调查局科长、广州华商银行经理、吴淞中国公学商科教授。
- 1926年,任广东航政局局长。
- 1927年5月,任武汉国民政府交通部铁路处处长。
- 1927年10月20日,黎照寰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参事。
- 1928年1月12日免职。同时,兼任中央银行副行长。
- 1928年任铁道部常务次长。次年兼任交通大学副校长,实际主持校务。
- 1929年1月22日,任国民政府铁道部参事,任至同年7月23日。
- 1929年10月他辞却铁道部常务次长,专职交通大学校长,由仕途转入文化教育领域。直到1942年交大被迫为汪伪政权接管时离职,任职交大长达13年之久。
- 1929年4月,派为中比庚款委员会委员。
- 1929年6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 1929年9月10日,任国民政府铁道部常务次长,任至1930年10月29日。
- 1930年10月之后,任交通大学校长。
- 1942年,汪精卫政权接管交通大学时,黎照寰辞职离开该校。此后,改任浙江之江大学教授。
- 1945年9月29日,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第四届立法委员。
- 1948年夏,再度被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但因年老请辞。[1][2]
- 1968年9月16日,黎照寰病逝。[1]
图片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
交通大学特色
在交通大学任职期间,黎照寰力倡大学自治及学术自由,独立决定交通大学发展目标,建成了机械学院、土木学院、电机学院、科学院、管理学院及中文系、外文系和一个研究所,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管理为辅、理科为基础的学科格局。黎照寰还秉公招生,杜绝走后门。 孙科之子孙治平曾报考交通大学,因国文一科成绩不及格,未被录取,仅作为选科生到交通大学旁听。 在黎照寰的领导下,交通大学形成了“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教学特色。[3]在此期间趋于定型。到抗战前夕,交大在院系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设备条件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成为一所理工管结合的国内外知名大学,被广大校友称为建国前交通大学“黄金时期”。[4]
此时的交大毕业生大都成为社会翘楚,引领各界风骚。比如全国最看重的清华留美公费考试。 从1933年留美公费考试重新恢复招考至1936共举行4届,本校考取18人,约占20%。1934年,教育部招考留欧官费生25人,赴意大利学习航空工程。交大独中13人,又占了半壁江山。
卓越人才
从“黄金时期”走出的交大毕业生,日后成为科教精英、爱国志士、学界名家、商界显赫的不乏其人,比较著名的有“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当代李冰”张光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数学家吴文俊, “中国航测之父”王之卓,“中国通信界元勋”张煦,中国造船工业的奠基人辛一心,中国第一代著名飞机设计师黄志千,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董寅初,语言学家许国璋,国际问题专家宦乡,美国“华人电脑帝王”王安,国际航运巨子沈家桢,等等。 “黄金时期”的三十年代的老交大,人才辈出、声誉远播,曾享有“东方MIT”、“中国最高工业学府”之称。
政治生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照寰历任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副主席,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著作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1.6 黎照寰,佛山市博物馆,于2013-06-22查阅. [201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刘寿林等编,民国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 ↑ 黎照寰,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网,于2013-06-22查阅. [201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6).
- ↑ 黎照寰:一个“弃官从教”的大学校长,雪花新闻,2018-06-16
教育职务 | ||
---|---|---|
前任: 孙科 |
国立交通大学校长 1930年—1942年 |
继任: 吴保丰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校代理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