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钱伟长
原图链接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日),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目录

生平[1][2]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1927年秋,钱穆在苏州江苏省立中学任国文教员。这时钱伟长16岁,父亲病逝,随钱穆在苏州上学读高一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著叔父生活。

学习经历

1931年,钱伟长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1931年,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因此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但由于他高考物理成绩仅为5分,系主任吴有训一开始拒绝其转学要求,后被其诚意打动,同意其试读一年,在此期间的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三门课必须考到70分以上,钱伟长通过勤奋学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钱伟长出国留学前与家人上海合影
原图链接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获高梦旦奖学金,跟随导师吴有训做光谱分析。为呼吁抗日救国,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北平沦陷后在天津耀华中学任教近一年,1939年初经香港、河内到昆明,刚到西南联大,钱伟长就得到了执教的机会,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此时他也遇见了该校中文系四年级女生孔祥瑛。1939年7月,钱伟长参加中英庚款基金会第七届留英公费生考试被录取。孙祥瑛正巧大学毕业,两人决定结成终身伴侣。8月1日结婚这天,清华文科方面由朱自清出面,理科方面由吴有训出面,分别担任主婚人和证婚人。[3]

 
钱伟长孔祥瑛夫妇
原图链接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留学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英国中英庚款会安排的行程,让他们先在上海等著,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过停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

1940年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跟随导师辛吉(Synge)研究,用50天时间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vonKármán)的60岁祝寿文集内,与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刊登在一本文集里,爱因斯坦看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此文奠定了钱伟长在美国科学界的地位,1942年获博士学位。

194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攻读博士后,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火箭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钱伟长用一种巧妙的摄动展开法,给出高速空气动力学超音速锥流的渐近解,大大改进冯·卡门和N.B.摩尔给出的线性化近似解。过去,人们在渐近序列中一般是采用幂级数,钱伟长拓宽了渐近序列的范围,引入了对数函数,这对摄动法是一项重大突破。50年代之后,这项成果才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1946年,钱伟长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率的扭转》一文。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这几年,确实是钱伟长的科研多产期。他成了冯·卡门的得力助手,一颗科学新星。[3]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

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规划会上,中央组织400多位专家教授,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就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会战中,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我国科学界的“三钱”。

打成右派

 
钱伟长(中,当时为清华大学教授)和教员们进行科学实验
原图链接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迅猛展开,钱伟长因5个月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中,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质疑,与清华大学内外的时潮相背,引发一场历时3个月的大辩论,结果反成维备受打击的对象,清华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当时被打成“右派”的共有6个人,只有他没有去北大荒劳动改造,原因是毛主席保了他。毛主席说,钱伟长是个好教师,要保留教授职位。所以钱伟长就成了一名保留教授资格的右派,继续待在清华园里。但他那时已经没有上课的机会了。

在科研上,钱伟长什么领域都去研究,在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9年间,这位被困在清华园里的科学家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

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分配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劳改担任炉前工,要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把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在首钢成了发明家。

回到校园

 
2001年4月29日,钱伟长参加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典礼。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出席庆祝大会的费孝通(左一)、钱伟长(左二)。
原图链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2年底,正在一家研究所讲学的钱伟长突然接到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的通知:中央任命他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以独特的眼光和魄力对上海工业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出“破四道墙”的口号--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他推行短学期制,精简教学大纲。针对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设科系。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了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被任命为校长。

2010年7月30日早晨在上海逝世。

参考资料

  1. 钱伟长的校园故事
  2. 来源:中评社. “万能科学家”钱伟长 论文让爱因斯坦感叹. 中国评论新闻网. 2010-07-30 [2019-02-07] (中文). 
  3. 3.0 3.1 来源:光明网.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壹读. 2015-07-30 [2019-02-0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