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姜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姜饼
图片来自杨桃美食网

姜饼[1]  [2],是已流传超过4000年的一种点心,在不同语言可分成三种含义(英语:Gingerbread、德语:Lebkuchen意大利语Panpepato)。

简介

“姜饼”,这道诞生超过4000年的点心,经历十字军东征格林童话英国王室等文化历程,做法与口味也被改良过无数次,成了现今众人熟知的姜饼人姜饼屋

欧洲某些国家,例如德国荷兰还保留著传统的姜饼,吃起来居然和台湾人所熟悉的姜饼完全不同。

写法与字义

姜饼在不同语言的各种含义与写法,介绍如下:

词源

  • Gingerbread(英语):术语的一种。起初Gingerbread是通过古法语的“gingebras”一词至拉丁语的“zingiber”一词,指“保存姜”,并提到用蜂蜜和香辛料制成的甜点。Gingerbread经常用来翻译成法语的“香料糕饼”(“香料面包”字面)或德语的“Lebkuchen”。
  • Lebkuchen(德语):在语源学中是不确定的。拟议的衍生可能包括:从拉丁语libum”(扁面包)以及日耳曼语Laib”(面包)和“lebbe”(很甜);另一种可能性是来自旧的术语“Leb-Honig”。从蜂巢中取出结晶蜂蜜,不能于烘烤旁使用。民俗词源学Folk etymology协会通常与“Leben”(生命)、“Leib”(身体)、“Leibspeise”(喜爱食物)和“Kuchen”(蛋糕)名字使用。

发展历史

Gingerbread(英语)

姜饼(Gingerbread)这个名词,在古英文代表“营养被保存下来的姜(Ginger)”,

  • 据传最早起源于西元前2400年的古希腊,而在11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时期,也会让士兵吃姜饼来御寒。
  • 15世纪德国修道院开始举办圣诞市集,卖著修女们自己做的姜饼,祈求吃下去的人能健健康康地度过寒冬,不过当时的姜饼有许多不同的口味与做法,主要流行的是“胡椒”与“蜂蜜”,德国正式将两种口味做结合,并奠定圣诞节要吃姜饼的习惯,而被称为“姜饼的故乡”。
  • 之后姜饼流传到英国,据说为了配合许多不敢吃姜的小朋友,开始改良配方,才演变成现在吃到这种口感脆脆的、跟饼干一样的姜饼;之后姜饼又传到美国,被记录于《美国烹饪American Cookery)》一书,而这一类的姜饼称为美式姜饼硬式姜饼
  • 至于最常见的造型姜饼人与姜饼屋,则是16世纪时,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命令厨师将客人的样子做成姜饼,成为世界上第一块姜饼人;
  • 到了19世纪,德国格林兄弟出版的《糖果屋》,故事中以姜饼做成房屋、巧克力做成门窗、糖霜做装饰,深获大众喜爱,许多烘焙店也依照这个描述推出姜饼屋,并风靡全球。

Lebkuchen(德语)

德国,许多地方仍然保存德式姜饼(Lebkuchen,又称蜂蜜姜饼),外层撒上糖霜、没有太多装饰,食材跟美式姜饼差不多,但吃起来蜂蜜的味道更重、姜的辣味也更明显,还会加入杏仁、榛果与核桃等坚果类,口感蓬松属于软饼干类型。而且在德国最知名的纽伦堡圣诞市集,还会把德式姜饼做成马的形状(当地称这种动物为Honigkuchenpferd,源自于德国的谚语),因为这种马永远咧著嘴微笑,因此有祝福吃下去的人笑口常开的寓意。

另一种是荷兰传统姜饼(Panpepato),它看起来跟德式姜饼有点像,但吃起来更加松软、偏向蛋糕口感,食材多了柳橙莱姆增加酸味,烘烤完后外层会裹上巧克力酱,内层则是裹入非常多坚果。

荷兰,会于12月6日的圣尼古拉节(Saint Nicholas' Day)吃一种名为Kruidnoten的荷式小姜饼来庆祝,它的外型小小圆圆的,与美式姜饼最大的差异在于使用红糖,而非蜂蜜或黑糖,所以质地比较粗糙,吃起来酥酥脆脆,肉桂味非常浓郁。

参见

注释

  1. 同德语的Pfefferkuchen。
  2. 同义大利语的Peppered bread。

外部连结

  • Gingerbread
  • Lebkuchen

参考资料

  1. 诞生超过4000年!你吃的是美式姜饼,还是德式姜饼?,太报报,2018-12-18
  2. 姜饼食谱与作法共91 道,步骤详细成功率高!,爱料理
  3.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Sugar and Swee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04-01. ISBN 978-0-19-931362-4. 
  4. Riley, G.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talian Food. Oxford Companion To Se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7: 360 [2016-06-09]. ISBN 978-0-19-860617-8.